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及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中西哲学基本建制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为基础,借助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提供的最新文本文献资料,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新历史观的形成过程中,理解这一新历史观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联性。这一方面有助于克服那种将唯物史观中的"物"理解为不包含人的因素的"物",而将人的因素排除在这一"物"的因素之外的机械的、教条式的解读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的意识内容的具体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解读马克思对于人们的社会存在与人们的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从认识论和存在论两个意义上来分析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体现了他晚年的理论研究,1992年《历史学笔记》在我国的出版,以及苏东剧变,引发了我国对马克思晚年哲学思想的研究热,其热点聚焦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一般规律与其道路的特殊性问题。随着我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轨道,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和卡夫丁峡谷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剖析争论的焦点,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马克思晚年思想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失利与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在东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相对独立地生存和发展,并且在这两个世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体和研究风格。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外制约机制魏小萍80年代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了重要议程。这一方面是因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作为统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负效应所带来...  相似文献   
7.
东西德合并十多年后的今天 ,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命运如何 ?这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笔者借此机会将自己在德国一年的访学期间所了解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作一简单的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许多国外学者的关注,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有关主体性问题、异化问题的论述,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警戒,促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面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拜物教现象,以及在这一现象笼罩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与异化,施蒂纳沿着功利主义的思路进行认识和批判,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从当时政治经济学已经达到的认识程度出发,对施蒂纳的批判思路从功利主义根源上进行了揭示,并认为其局限性不完全在于对一定的社会现象仅仅进行意识形态的批判,而在于没有对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即财产交往关系与劳资交往关系进行区别,正是沿着这一思路,马克思开始了漫长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历程.  相似文献   
10.
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雅克·比岱以两种契约模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政治哲学诠释 ,他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为基础 ,对 2 0世纪末的历史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从市场契约的角度批判了 2 0世纪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基础 ,对前苏联式的传统社会主义从政府组织契约的意义上进行了分析 ,同样把它看作是产生阶级的因素。他认为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建立直接商议的民主程序 ,是克服两种中介契约模式的弊端 ,并实现真正自由和平等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