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穷理尽性 ,事绝言象”是谢赫《古画品录》对陆探微的关键评价。对“事绝言象”一语 ,注家解释纷纭。王伯敏《〈古画品录·续画品录〉注释》谓 :“此处的‘事绝’ ,即是指画家对所要描写的事物 ,进行了全面的、彻底的了解。‘言象’即是以形象来表达。”[1](p.7) 俞剑华《历代名画记注》释此句为 :“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2 ](p .13 7)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所附《〈古画品录〉点校注释》 :“‘事绝言象’意为陆作画 ,绝不为表面非本质的东西所掩盖。”[3 ](p .13 6)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则解释为 :“绘事能超越言象述写以外…  相似文献   
2.
鲍江华 《浙江学刊》2002,(2):220-223
姚最与谢赫同样以“六法”作为绘画批评的基本标准 ,之所以在品评上产生分歧 ,主要是因为谢赫囿于齐梁宫廷审美趣味 ,一味要求画家“六法”“兼善”、“该备形妙” ;而姚最在品评中则以“气韵生动”为最高美学原则 ,对“六法”的把握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姚最“心师造化”的命题以儒家的社会功能论为出发点 ,虽强调“心”与“造化”融为一体 ,但与庄子的“心斋”、“坐忘”却并无必然联系。姚最从“心师造化”出发 ,不满贵书贱画的现象 ,并对书法可能给绘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警示。“心师造化”填补了“六法”作为我国绘画创作和批评理论总的纲领和体系的缺陷 ,与“气韵生动”相辅相成 ,对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