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对 90年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回顾。文章首先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由来 ,认为它在西方是有根的 ,即西方社会发展已越过现代化的极限 ,产生了哲学意义上的虚无感 ,终而走向解构 ;而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只是在现象上相似于西方 ,实质上却是无根的 ,这是由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建构中心所决定的。因此 ,所谓“后现代主义”话题终于在 90年代中后期演变为“人文精神”话题  相似文献   
2.
艺术选择,即艺术在反映社会生活时,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所进行的取舍、组合等工作。 在当今的文艺理论界,主张艺术选择的人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在从理论上认识艺术选择时,也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只把艺术选择当成艺术家的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似乎艺术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只是选择优于不选择而已。这种看法集中表现在对自然主义方法的批评上,例如,在近两年争论“写真实”问题时,接连有人认为,“自然主义的重要特点”是“排斥艺术的选择和提炼”自然主义“没有  相似文献   
3.
王驰同志的《文学艺术与精神文明建设》(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一书,收录了作者自1979年到1988年所写的文艺方面的论文。此书的主旨是坚持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一,从精神文明的系统结构中确定文学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联系起来。其内容则贯穿于全书。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的发生史、发展史、嬗变史富有文化意义,它并非完全封闭、僵化、顽固守旧,其生存之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创新性,一是自我调节性,这是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自足性要求.由综合创新性与自我调节性所决定,基督教不可避免地处于分化之中.在这一分化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正统的淡化而显示出原教旨主义的衰退;另一方面,由于新的变体的出现,显示出原教旨主义的有机生命力.正如基督教的历史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分化是必不可免的.我们应该淡化“所谓正统性”追求,承认多样性的合法性.这是符合思想文化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将与传统形态有所不同,必须自觉建构当代形态。传统形态有三大阙如:体系完备形态的阙如、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的完成式阙如、相对的实践品格阙如。据此,当代形态的基本定位是:保留传统形态中的形而上部分,将审美行为的本体论结论补充于基本艺术观念中,将形式论与意识形态论并列,丰富美学批评和历史批评。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的现代性问题在日益突破单一学科的限制 ,越来越需要一种整体性的文化哲学解释 ,只有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文章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澄清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一些模糊认识 ,主张在整合马克思思想的过程中重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在合理解释文化变迁的基础上为人类提供更加文明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理论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关于文学的"外部"批评正在回归。无疑,这将成为一个跨世纪的命题。所谓"外部"批评,就其模式说,主要是指对文学作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考察,承认文学与历史的必然联系;就其具体形态、流派说,既包括古典的实证批评,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还包括当代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是一部接受与反抗西方当代文论"话语权力"统治的历史,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上演了一出"三岔口"式的喜剧,所谓"内部"批评与"外部"批评的舍弃就是如此。人们…  相似文献   
8.
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传统马克思主义难以揭示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现象的意识形态本质,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取得了成果.由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缓和,无信仰特征的消费主义文化盛行,意识形态理论面临困境.面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挑战,詹姆逊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并论证了意识形态转型的理论.不仅拓宽了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而且具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维柯到康德:前马克思时期的文化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力之 《社会科学》2007,1(11):122-134
文化哲学发轫于18世纪,首推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质疑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时,维柯在《新科学》用"人类的形而上学"或者"人类心智上的形而上学"概念,以对抗科学理性的形而上学,创立了事实上的文化哲学。此后的康德认为,理性胜利的思想要远远高于只关心人的自然生存的本能。自然本身不包含人类事业的理性构造,达不到真正的"人"的目的。使人从自然物过渡为一个理性物的中介就是文化。康德关于文化的思考是从自然与社会之关系着眼的。康德的文化哲学理念是以人的社会性(类特性)为中心的。18世纪是"文化史观"的世纪,马克思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新世界观的基础上批判地接受文化过程对人的形成意义,以及如何使之更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当中国的发展面临道义缺失的困境时,回顾五四时期民生道义优先原则如何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选择,如何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现代性革命的胜利,是有意义的.文化选择中的重要主体性先验框架是:文化主体对现实的人的状态、特别是弱势阶级的状态的关注,道义优先的原则成为抽象的“国家命运”之实际内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众,特别是工农大众的道义关怀,不仅超越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启蒙追求,也超前于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知识分子在文化选择中的心灵矛盾,意味着自我改造.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既是制度的革命,也是观念的革命,后一革命的意义是不容易认识清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