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语言神话的建构与消解齐效斌陕西师大中文系语言这个精灵,作为人类思想的交流工具千百年来不知折磨了多少作家、批评家。奇怪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批评家仍然乐此不疲。于是有关语言本质和功能的不同说法应运而生,而且还不断地得到改造和翻新。语言的神话由此诞生了...  相似文献   
2.
齐效斌 《唐都学刊》2009,25(2):27-31
“成于三”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一个洞察历史的新视点。但是长期以来,这一视点并没有引起历史学界的足够注意。笔者认为,这一视点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作为一种思维定势,它突破了中国古代既有的占统治地位的二元对立式思维模式,倡导一种和合式的思维定势;作为一种哲学,它开启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和历史哲学,不但瓦解了自足型、封闭型性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语言霸权主义,导引新的意识形态,而且还衍化出一种新的生存智慧或生存哲学,体现了司马迁构建理想化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吁求。它不但成就了司马迁特殊的人格,成为司马迁特殊人格的象征;也成就了司马迁的思想,成为司马迁创新思想的标志。其主要特点是,生成性、超越性、稳定性和平衡性。  相似文献   
3.
齐效斌 《唐都学刊》2010,26(4):21-28
《史记》不仅为我们开创了元叙事的先河,也为后世构建出几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尽管未以理论的形式出现,却能够以不同的叙事方式、不同的叙事视角以及不同的叙事意味彰显出深层的文化形态意向,实际上应和了新历史主义有关历史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操作的策略,甚至成为历史哲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相似文献   
4.
齐效斌 《唐都学刊》2000,16(1):75-78
把一种艺术转换成另一种艺术,就是在其意义(或意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一种形象体系改造为另一种形象体系、将一种喻体改造为另一种喻体的过程.即使带有创造性的转换,也不应违背原创作的“结构”原则,这就是系统质表现出来的风格、意义,等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就《史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评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主张将原型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等批评模式引入《史记》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