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村落的终结似乎不可避免.但在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后发现,与其说是村落的终结,倒不如说是村落的纠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村落终结的内涵及其实质的认识存有偏颇造成的.所以,“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就是人们必须首先要予以认清的一个理论问题.实证研究以及现有的经验分析表明,如果部分“中间形态村落”能够巧妙地挖掘自身的内在价值,并依据现实的社会情境,进而与国家制度和政策实现有效对接,村落不但不会走向终结,反而可以得到持续发展,以致实现乡村社会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择偶标准正在趋于多元化。婚姻是男女双方综合权衡利弊的结果。社会变迁将会导致一些家庭问题的出现,如可能会导致离婚,也可能产生一些对于条件优越一方的补偿形式。当前的一些离婚现象正在趋向于无害化;但应当避免和杜绝那些对于条件优越一方的所谓补偿形式。  相似文献   
3.
税费改革的实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对于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其传统"执政"地位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和挑战。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背景出发,运用田野调查材料和相关文献资料,对村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利益整合、服务提供和组织发展职能等进行评析,以期为村级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供一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对比PAC、Al2(SO4)3和PAC+Al2(SO4)3三种混凝剂对高藻水体的除藻效果,结果表明,复合混凝剂PAC+Al2(SO4)3对藻浊度的去除效果比单独使用PAC或Al2(SO4)3更好,在同样的最佳投药量时,低pH条件能获得更好的藻浊度去除率。在不易实现水体调酸时,可采用PAC除藻,这时将水体调至碱性范围即可提高除藻效率。  相似文献   
5.
该文调查不同生长阶段的E.coli K12和E.coli O157在菌株接种到不同含水率土壤中的热耐受性,结果表明,对数期大肠杆菌比稳定期的大肠杆菌热耐受性低,高含水率土壤中的大肠杆菌比低含水率土壤中的热耐受性低,E.coli K12比E.coli O157的热耐受性低。  相似文献   
6.
探讨中国哲学智慧与当代中国公共部门管理的关系,构建中国式的公共部门管理模式,既是快速变化的社会对我国公共部门管理发展的强烈呼唤,也是公共部门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管理哲学发展的领军人物——老子,在2500多年前为我们留下了虽只有5000多字,但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影响的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其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归因研究:一个方法论上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我国农村教育公平归因研究在方法论层面上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和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西方话语的简单套用,各学科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观念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单极化运用等.要提高我国农村教育公平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准,就应树立农村教育公平研究的"主位意识",适时丰富和转换研究视角.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公平的本土化研究,构建出各学科共享的农村教育公平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8.
近来,广大农村出现了宗族文化复苏的现象。笔者深入农村进行调查时,发现了宗族文化复苏的深层原因在于村民对祖宗神灵的信仰依赖,并发现了其运行的内部机制——民主选举、阳光操作和信仰支撑的构架。  相似文献   
9.
建构校园网络道德的实践路径应以道德主体自律精神的培养为重点,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辅之以完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丰富网络道德规范内容、提高网络技术监管力度等他律手段。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提升校园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0.
在对已有研究成果批判性借鉴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文章对村干部角色提炼出一个新的分析范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它不仅是对当下村干部角色更为客观、具体的表述,而且还可更精准地分析多数村干部的心理动机和行为选择。他们大多工于心计、处事圆滑,善于在政府和农民面前不断变换脸谱,更善于利用职务之便和体制漏洞实现自身的利益。由于角色尴尬和素质所限,村干部难以有效地施展拳脚;工作叫苦叫累,但又希望能够连任;有"聪明"的头脑,却又实施"无为之治"。个中缘由,乃在于其"精致"的面具背后,隐含着"利己"的目的。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是乡村社会走向"善治"过程中亟需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