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据《左传》记载 ,在春秋的各国外交等方面的会议上 ,列国的代表围绕自己国家的主张要朗诵一段《诗经》 ,而对方国家的使节则借宴会之余兴 ,以乐器伴奏也咏唱一首诗歌。在宴席上赠答诗歌是哪一个朝代都有的一种常见现象。从春秋、战国到后汉 ,在中国的宫廷和官僚世界中 ,赠答的诗歌无论赠也好 ,答也好 ,并不是自己的创作 ,而是引用《诗经》中的一节。汉代以前的诗人亲自创作赠答诗一般来说是没有的 ① 。正如铃木修次《汉魏诗研究》所指出的那样 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有意识地创作赠答诗作品的 ,是三世纪的王粲、曹植等人。编撰于六世纪初…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的陶渊明影像 在中国被陶渊明事迹感动的读者大有人在,非常普遍。那么,陶渊明又是如何被众多的读者所敬慕的,将这一点作为问题研究,就可以使它的内情明朗化。所以我们把陶研文化最前列的、活跃的、著名的研究者著作的前言或跋语作了相当部分的引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365-427)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隐士和诗人双重身份的人物,诗人的晚年并没有离开故乡浔阳,他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在六十三岁去世时,陶渊明作为当时刘宋王朝的人物,其所留下的双重特征,成为了一个极有兴趣的问题。为什么在陶渊明死后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的飘逸高洁的隐士一面为世人所瞩目,而他的诗文则显得并无特别奇矫之处,虽极具  相似文献   
4.
一、嵇康的《绝交书》之意义后汉帝国的崩溃到魏晋时代的一场历史巨大动荡,使文化、思想领域上也引起了新变动,而隐逸思潮的兴隆则可作为这个变动的突出例子.从后汉直到曹魏政权成立这个时期,诞生子清义派士人之间的清谈俱乐部,标榜超俗和高蹈的玄学,清谈之风广泛流行起来,和这种倾向互相结合的向往隐逸生活,敬慕隐士的风潮开始渗透到整个士人阶层中.由于这个风潮的影响,仅曹魏、西晋两朝就留下了各种各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