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真正意义上的诗,象一位人类学家说的,它逃避“通过文化的机制使事物变成了作为人的对象的存在”而被认识,被人类的语言加以表达。因此诗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文化,超越有限,使事物找到使自己回到实在世界的价值根据。综观吴晓诗的创作,专志于让现实、人生、自然回溯到历史精神贯注的传统——人文世界的重构,生命——人格精神的召唤;致力于把艺术聚焦投射在生命哲理深度和历史——宇宙意识的参悟上,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母题读解的角度。一、回到集体潜意识的傍徨: 大海·土地与黄河大海、土地、黄河在吴晓诗歌中是我们民族的三维的栖息空间。文化人类学理论告诉我们,以某种宇宙起源论模式作为根据,一个民族总是试图在“世界的中心”确定它的生存空间,“如果这个世界是可以让人生活的,它就必须是已经创造出来的”。由此,一个生存空间的创立对应于对宇宙起源的认识,与生产(生活)方式和宇宙观念结合在一起。即使中国传统的房屋顶部的开口,称为“天窗”,以保证人与天之间的联系,也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符号的表示,是农业本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和中国画》中,钱钟书说过;“我有兴趣的是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批评的对象是艺术,批评也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批评存在的理由是批评会“讲话”,艺术保持“沉默”。诗人写诗,但他不解释他的诗,批评则代艺术作品说话,生发出思想的总结。某种意义上,批评就是批评家和本文关于终(?)价值(关怀)的一次次对活。当然批评需要“慧悟”而不是“穷研”,“体察”而不是“学识”,“心印”而不是“注解。“神解妙悟”,能觇人情而征人心,”“光未申之义也。”以诠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