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小引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脱离了中世纪封建时代而迈入近代化的民族(或国家),其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曾经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以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所表现的精神为代表,倡导“自由、平等、博爱”;以意大利和德意志为代表,倡导“信仰、服从、战斗”。前者成为资本  相似文献   
2.
幕末的“宇内混同说”与明治时代的“大东合邦论”——近代日本的“国家主义”思潮研究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严绍国家主义(nationalism)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一直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近代日本的国家发展的道路,并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着国民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位作家,有像白居易那样,对日本中古时代的文学产生过如此重大的影响;也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如此深入地打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灵。日本那波道园在元和四年(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的活字版《白氏文集·后序》中说: 呜呼,菅右相者,国朝诗文之冠冕也。渤海客睹其诗,谓似乐天,自书为荣,岂复古相之独然而巳矣哉!昔者国纲之盛也,故世不乏人,学非不粹,大凡秉笔之士,皆以此为口实。至若倭歌、俗谣、小史、杂记、暨妇人小子之书,无往而不沾溉斯集中之残膏賸馥,专其美于国朝,何其盛哉! 对中古时代的日本文学界来说,白居易文学并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异国的文学珍品,供其鉴赏咏叹,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楷模,供作家们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仿效。这一时期的日本汉诗、和歌、物语、散文——几乎在文学的一切样式中,都在不同程度上显露了模拟白居易文学的痕迹。在从九世纪到十二世纪的日本文坛上,构成了这一时期中日文学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中国的日本学界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总体文化的研究方面,抑或是在文化专题史研究方面,陆续出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论著。其中滕军女士(北京大学日本学系副教授、日本神户大学博士)撰著的《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可以说是,我国学者、也是世界日本学界关于日本“茶文化”的第一部系统的概论性论著。它标志着在表现日本民族精神形态的“茶文化”领域中,我国学者的研究已经站在了国际日本学界的前沿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全书227万字,图片431张,由东方…  相似文献   
5.
严绍 《日本研究》2005,(3):1-11
本文依据历史的推进,以切实的史料和笔者先后30余次访问日本累计近7年的生活体验,诠释战后60年间日本人的具有主流意义的“中国观”———“反省与原罪的中国观”,“文革分裂的中国观”,“隐匿罪恶的中国观”,“复活皇国史观的中国观”与“和平主义的中国观”等,以期有助与加深对于日本社会思潮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日本古代短歌诗型中的汉文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古代文坛上,“和歌”是日本民族引以自豪的一种文学样式。纪淑望在《古今和歌集·序》中说:“夫和歌者,托其根于心地,发其华于词林者也。人之在世,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咏形于言,是以逸者其声乐,怨者其吟悲,可以述怀,可以发愤,动天地,感鬼神,化人伦,和夫妇,莫宜于和歌。”这一段论述道出了十世纪前后的日本人对和歌的认识。此种观念,一直沿迄于今。  相似文献   
7.
明代俗语文学的东渐和日本江户时代小说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世纪末期,特别是进入江户时代(1603—1868年)之后,日本封建社会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新兴的商业城市相继出现,形成了日渐壮大的町人社会势力。他们在追求金钱财富与官能享受的同时,也力求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些拥有丰厚财富,同时又控制着物资流通的町人们,逐渐成为文化上的核心力量。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讴歌城市生活,表现町人们的欲求,于是,便形成了江户时代小说的发达。中国古代文化虽然在日本书面文学形成的伊始,就曾给予过重大的影响,但其主要内容,则偏重于经传诸子和诗文方面。如同中国的情况一样,在日本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掌握着汉文  相似文献   
8.
一  长久以来,我们对日本古代文学的认识,几乎都是在“文学史”的范畴内进行的。  但是,当我们深入地思考日本古代文学的一些有意思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到“文学史”给我们的知识的匮乏——这就是说,“文学史”范畴乃至“文学”的范畴为我们提供的知识和信息,是无法替我们揭开许多深藏在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历史之谜”的。其实,假如不是读“文学史”,而是读“文学文本”,那么,疑问将会是很多很多的。几乎所有那些令人十分有兴趣的问题,“日本文学史”作为一个学术体系,从来不加议论,或者说是一个有意从根本上必须加以…  相似文献   
9.
严绍 《日本研究》2006,(4):62-64
有着两千多年文化联系的中国和日本,曾共同创造了东亚古代灿烂的文明。而进入21世纪的中日关系,则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对古代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历史梳理,并理性回顾中日两个国家和民族相互认知的历史过程,来瞻望中日关系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