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期以来,桐城派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环节,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桐城派的研究成果才日益丰富,研究视角也日益多样化。从具体文化领域的各个角度对桐城派予以全面的研究成为近二十年桐城派研究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私人物品消费总量等于个体消费量的总和。对于公共物品,任一个人消费量等于集体的总消费量。他指出公共物品具有排他不可能性和供给连带性两大特征。气象服务明显具有此特征。文章对此展开了进一步论述。  相似文献   
3.
曾光光 《江淮论坛》2003,(5):110-114
嘉道年间的社会危机,使经世致用成为笼罩中国的时代思潮。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以姚莹、方东树、梅曾亮、刘开、管同等为代表的姚门弟子在鸦片战争前后并非一味“鼓吹休明”、“清真雅正”,而是发扬了桐城派的经世传统,在社会大变局中转向应变求新、经世致用的探索,顺应了经世致用的时代思潮。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学派一般都具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征.特别是在学派的初创期,学派的发展往往要依赖于因特定区域而产生的各种人际关系,但随着学派的不断扩展,其区域文化的特征会不断减弱.桐城派的发展历程就明显呈现出这种变化趋势.桐城派最初是一个区域文化特色浓厚的学派,在其发展过程中,人员籍贯日益掺杂,传播区域日渐扩展,桐城派最终脱离出桐城这一特定区域的界定而走向全国,不再局限于桐城这一有限的区域空间.  相似文献   
5.
这里是位于四川最西北端的大草原,有最旖旎的风光,但关于这里可查阅的资料却寥若晨星,在甘孜州政府网站的一个县区分页只看到了一个硕大的标题:"缺氧不缺志,苦干不苦熬".  相似文献   
6.
桐城派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批判对象,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新文化运动发起的需要,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需要一个集中了"旧文学"、"旧道德"特征的批判目标,桐城派正是这样一个符合要求的目标.当新文化运动逐渐退潮以后,桐城派是否应该被批判就成了一个被质疑的问题.客观分析,以倡导白话文为主要目标的新文学运动不是突然产生的,它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晚清桐城派诸人在促进近代文学语言改革,以古文翻译介绍西方文学的努力,对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的过渡作出了一定贡献,对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薇,诚挚却又可爱的演员,凭借着那股大大咧咧质朴劲,征服众人。 在刚刚过去的金鸡百花电影颁奖典礼上,赵薇以绝对的优势封后。见过大场面的她走上颁奖台却泪如雨下,这一刻她等得太久太久,这一刻早就应属于她,这一刻对于洗尽铅华的赵薇来说意味着太多太多……和同窗挚友陈坤携手成为电影节上最耀眼的明星,赵薇的眼泪中有太多内容。  相似文献   
8.
徘徊于"文"、"道"之间的桐城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光光 《江淮论坛》2004,(1):150-155
桐城派文士在"文"、"道"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求着平衡,他们一方面以文章家自居,将"文章之学"视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一方面又紧紧依附于程朱理学,他们所持的"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论几乎使古文沦为护道卫道的工具.但他们中的部分人士,尤其是晚清桐城派中的部分人士甘以文士自居的坦然态度,将"义理"与"文章"相剥离的思想倾向,使传统文学向着独立发展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9.
桐城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光光 《江淮论坛》2004,(6):107-112
由于在新文化运动中所扮演的保守角色,桐城派被斥之为“桐城妖孽”,从此受到学术界的长期批判与冷落。但深入分析,会发现桐城派在促进近代文学语言变革与翻译西方文学两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作出了一定贡献。当然,从整体上评价,桐城派对古文语言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固守,与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主流相背离,注定它必将成为新文学运动变革与清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