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自我肯定的潜在机制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肯定为何能减少个体对威胁的防御反应,它在何种情境下有效,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自我肯定减少防御反应可能是以自尊、自我概念、情绪或其它因素为中介,而认知加工的研究表明,它可能在信息加工的多个阶段起作用。一些因素制约自我肯定的运作及效能,包括肯定方式及内容、事件与个体的相关度、引入自我肯定的时机、个体受到肯定的领域和情境中态度客观的标准。未来需要整合认知加工与中介因素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影响因素与机制之间的关系,并考虑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人际责任感是个体意识到自身对他人及关系的责任,愿意为了他人的福祉付诸言行并承担后果的态度。改革开放后国人的自我焦点逐渐转向自身,对他人的责任感有所淡化。加强人际责任感的研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与应用价值。《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实际上反映了传统文化中人际责任感的性质与内容﹕以"爱人"为原则、忠恕之道为践行方式的"仁"奠定了"他者为先"的人际责任感基调;"智"乃以"仁"为指导的全局性认知体系,它影响人际责任感的境界高低与表现方式;"义礼信"各自反映出人际责任感的一些特殊意涵。对当代国人来说,人际责任感可能是一种跨情境的人格特征,其核心是"克己为他"的儒家价值取向,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培养这种品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