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不要担心中国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2.
中国要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文化大国,不仅要出口电视而不是电视机,更要出口真正表现中国文化元素的电视,而不是如章子怡一样的“黄皮白心”。  相似文献   
3.
倪震 《浙江统计》2006,(7):25-26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这是国家“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的惟一一个约束性指标。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十一五”时期能源瓶颈的重要举措。为了分解落实这一战略目标任务,国家决定实施定期能源消耗公布制度。我省根据实际,提出了下降15%的规划目标,并将该指标  相似文献   
4.
 “巨片”、“大片”的出现及其概念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好莱坞20世纪70年代中期甚至之前更早的历史。《宾虚传》、《音乐之声》、《埃及艳后》等影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出现,是好莱坞针对派拉蒙案判决之后电影环境的变化以及为实现与全民普及了的电视进行竞争的策略性产物,并由此奠定了宽银幕、立体声、高投资、大场面和超级明星演绎的超级奇观的大片模式。至70年代中期,伴随着市场营销以及数字化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愈益重要,一种被贾斯汀·怀亚特称之为“高概念”的电影出现了。从此,一种“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商业运作模式被明确确定下来,并在《大白鲨》、《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一系列“高概念”影片中被发扬光大。在中国,电影巨片的生产也是中国电影工业系统中的核心与关键。在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全方位发展阶段、新世纪国际化运作阶段和主流文化新发展阶段四个时期之后,中国电影巨片的生产创作已日渐壮大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与好莱坞“高概念”大片相比,大营销的不足与高科技的缺失是制约中国巨片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中国电影巨片的未来,必须重视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多元化、多类型建设以及数字化高科技的应用开发等等。  相似文献   
5.
爱情典范     
倪震 《金色年华》2010,(6):48-48
看着丈夫的遗体终于要入土为安,她再也冷静不行,抚棺抽泣。五十二年的婚姻,就随著泣不成声的一句“我爱你”。天人永别。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影:叙事经济和意义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经济注重市场效益,以全面提升电影票房为目标;但同时电影还应该具备符合大众审美和承担文化建设的责任。新世纪以来,叙事经济成长的首先突破,是体制改革真正跨出了除旧图新的决定性步伐。叙事经济探索的另一个明显成果,是中国电影主流大片的成功推出,进而形成系列化生产,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和热评。第三个转变,则是电影创作新一代导演群体的登场,以及由此带来的意义创造的变革和求新。作为电影产业链的源头,创意策划和编剧创作是形成一部电影生产的首要环节。然而在当下,中国电影里的创新性电影运作,在无法依靠现成文学作品为改编依据的状况下,也出现了立足自主创作表达意义的生产运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类型电影的策划意识和生产实践,已在我国电影中明显展现。同时,我国类型电影生产还存在一些问题:类型定位和类型特色还不够清晰、突出;中国类型电影的类型种类太少。类型片配置的全面性、多样性亟待加强;中国类型电影的商业为重、意义创造贫弱现象必须引起关注。电影必须力求达到叙事经济和民族文化建设的综合效益,才能有益于广大受众和文化品格的提高。
关键词: 叙事经济; 编剧生产力; 民族文化建设; 意义创造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