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屯垦戍边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积淀。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和修齐治平、扬名身后等观念与屯垦戍边思想一脉相承。自西汉以来,屯垦戍边思想与儒家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屯田戍边的重要推动力,也由此成为了稳定边疆、保家卫国的千古之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唐代民族混血作了深入挖掘,论证了唐代无论社会上层与下层民族混血是一种普遍现象。民族混血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通过不同的民族成员的两性结合,促进了人口的增殖,改变了某一民族体态特征、素质和构成,使不同民族在根上得到融合。另一方面,不同民族民员的结合又使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互相交融,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复合文化,对改变社会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对"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的理解颇有争议。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既有丰富的修己成仁之学,也有德化、礼治等治国思想,还有性与天道的形上哲理。孔子之"道"是多维的,而以尽己、推己为核心理念的忠恕之道,则是其多维理想之道的根基所在。曾子对"夫子之道"的概括是切合孔子思想实际的。  相似文献   
4.
<正>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作为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国后,学术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与方法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孟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四十年间,先后召开过两次全国规模的孟子学术讨论会,在各种报刊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未含台港澳数字,亦未计那些专门服务于一时斗争需要的批判文章);著作方面,除了一般哲学史、思想史著作都列专章专节论述孟子思想外,还出版了如《孟子评传》、《孟子研究论文集》等。下面就四十年来的孟子研究作一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和"一体多枝"形式的民族构成。在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局面。这种发展局面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国家的向心合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儒学以“究天人之际”为最大学问,以追求“ 天人合一”为至高 境界。政治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主要涵盖:内圣外王、君权神授、效天施政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 吴廷燮著《唐方镇年表》八卷,对研究唐代藩镇割据史者,实为极有用之工具书,惜此书错讹颇多,吴氏虽附考证,不啻挂一漏万。已故著名史学家岑仲勉先生虽也作过《唐方镇年表正补》,1980年中华书局重印时又加以重校,然仍有舛谬之处,现依据《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将岑先生未考或考误处、重校者勘误未周处,予以订误。限于篇幅,本文只纠明显、重要错讹处,至于吴氏引错之字、词、句及标点不妥处,因其俯拾皆是,只好从略。  相似文献   
8.
人才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最先提出了“举贤才”的治国方略 ,提倡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主张举直错诸枉、以德才兼备作为选才的标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知人善任、无求备于一人、因材任使。孔子“举贤才”的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任人唯贤政治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唐代是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少有的几具盛世之一。在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中,民族压迫、歧视的色彩却甚为淡漠,各民族之间基本上维持着一种友好共处、相安无事的关系(唐前期尤为明显),这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不能不算是一大奇迹。这一奇迹的出现当然归功于唐廷一系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但是,政策是人制定的,能够制定出开明民族政策的人,必然具备清新的民族观念,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唐人为什么能够产生较为清新的民族观念?这种观念与传统的民族观念相比,有哪些不同?其内容为何?它对当时社会和后世有什么影响?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点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张汤新议     
张汤(?——公元前115年),西汉武帝时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人,由“刀笔吏”到“致位三公”(《汉书·张汤传》,以下凡不注皆引此),以“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和“痛绳以罪”而震慴一时。自司马迁《史记》把张汤纳入《酷吏列传》以来,封建文人对张汤的评价,多半是毁骂加鞭挞,把他称为“酷吏”、“酷吏之魁”。例如明朝李贽在《藏书》内,不仅把张汤列在《贼臣传·残贼》一节,还大骂张汤是“坏尽”的“猾贼”,“害天下不小”(见《史纲评要》174页)。我认为这些看法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