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综合类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壮族地名述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壮族地名,是壮人借以识别和称谓居地的地理实体的语言代号。壮族地名,因壮语而自具特点。1843年袁湛等人纂修《桂平县志》,说清代(1644一1911)在广西桂平县境内,凡是标写“罗某”或“古某”这样的地名的村子,可以因名贵实,知道它们是属壮人居住的村子。这基本上道出了壮族地名在语音和词语结构上的特点。 由于历史上壮族没有自己独立而统一的文字,在社会的渐进中为了适应自己的语言音系特点,常借助于近音汉字或汉字的偏旁来结构新的方块字标写地名,往往出现了同一地名书写异形和音义脱节的驳杂现象。这无疑会妨碍了人们对壮族地名来源及其涵义的正确理解。1938年吴克宽等人撰写《隆山县志·社会篇》抱怨说,马山县各地的壮  相似文献   
2.
欧洲人使用音位文字。音位文字的字母符号只反映音位,文字须通过语音中介才能跟语义发生联系。音位文字的字母笔画较简单,字母通过单向线性排列组合形成视读单位;这种组合所形成的是一种单向行进的一维结构。 汉字不是音位文字。安子介先生说:“汉语文可通过字形获得意义的线索,但多数场合也可由字形中获得读音的线索。”汉字是通过形与音、义结合的文字。方块汉字的笔画是多向行进的,形成了笔画群,笔画部件组合成具有左右、上下、内外关系的三向结构。这比一维结构更有利于视觉识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