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儒学与道学,这是影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殊深的两大思潮。两大思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这方面人们已作过许多研究,本文不再赘述。本文只就两大思潮在思维方式、思维结构与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与相容性作一些分析,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2.
在道、佛二氏看来,俗世生活的一切,仅属“方便施设”,不可以没有,又不可以过分执“真”。面对俗世生活的不“真”乃至“荒诞”,人应当有一种超越追求,拥有一份“真常心”(对本真与终极的关怀);但俗世生活的不“真”与“荒诞”,既然又体现为一种无法罢脱的“客观普遍必然性”,那么对周围世界种种“恶”的变化也应该是可以容涵,可以以“平常心”收摄之。心灵就在这平静、恬淡地对待“人间世”种种是非、善恶、得失、去住之间,由于无所排拒、无所牵系而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3.
去年,我们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主体道德价值”为题作了一个系列研讨。今年,我们开辟本栏,其实是它的继续和扩展。采用“新时期道德建设”这个命题,无非为着包容更广些, 目标更鲜明些。在本栏开设之初,我们先就儒学与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关系,进行研讨。儒学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学派,它对于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影响至深且广。进行新时期道德建设,有必要认真下一番功夫去清理这一笔民族文化遗产,批判扬弃,转化融通,加以吸收。近一个世纪以来,尤其“五四”以来对儒学所采取的基本否定,其偏颇今天已为不少人所认识。如何重新评价儒学,使之为今所用,学界争议正酣。这一期发表的三篇文章,各抒己见,绝不雷同,人们读后,当可从中感到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相似文献   
4.
李宗桂同志取得硕士学位后的两三年间,在认真讲授《中国哲学史(唐以前部分)》和《中国文化概论》的基础上,笔耕不辍,很快写出三十多万字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在教学和研究上的这种奋力精神实在令人赞叹! 《概论》分为上、中、下三篇。全书显示出从纵横各个方面、层面把握中国文化的宏大气派。上篇着重探讨中国文化的一般发展过程、特殊道路和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在对中国文化发展阶段的裁定上,作者把殷周时期称为“孕育期”,春秋战国时期称为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前,哲学被看做是笼罩一切的.步入近代,西方的走向是,各个具体学科力图摆脱哲学的空洞与玄想,走向经验、应用与操作.而传统中国,由于从来就没有过所谓(纯粹意义上的)"哲学",因而,在近代,学人们走着与西方相反的道路,致力于清除传统思想史中伦理的、治理的具体内容,抽取出可以与西方相对应的"哲学"及其逻辑演变史.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思想的双重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达文 《中州学刊》2002,(1):144-149
老子哲学形上学具有本体论与本源论(宇宙生成论)的双重品格。本体论是借理性化、形式化的思考与反省架构而成的。依此而给出的本体概念“道”以“无”为规定性,在知识的意义上纯为一逻辑预设,后人则借老子的“无”的本体论,开出了无执无滞、空灵洁净的境界论。然而,老子哲学又依然不乏本源论的色彩。本源论显示,老子的思想仍蕴含有前理性的、宗教信仰性的因素。后人便借老子哲学的本源论,成就了具有实存论意义的神仙论。  相似文献   
7.
以知识理性为标准衡量孔子与早期儒学,或让儒学承担开出科学民主的重任,乃至把孔子解释为革命的先行者,实都偏离了孔子创学的初衷.孔子与早期儒学的初衷或本怀,为人文教养、贵族性的精神气质的培养.这种培养所致力于塑造的人的品格,一方面是理性的,由是得以不会迷失在宗教激情的狂迷之中;另一方面又仍然是信仰的,由是得以不致于坠入功利性计度的污浊里.孔学主礼乐兼重而以乐以情为"天",表明孔子不是政治人物而为一重教养的性情中人.及至春秋战国的社会历史发生了由以贵族为主要构成至以平民为主要构成的演变,理性拒斥信仰而被工具化,才有职业政治家的出现;宗教拒斥理性而仅诉诸激情,才有一波又一波的革命.人文教养的崇高性与历史演变的正当性呈现出一种紧张性.  相似文献   
8.
从王弼重新诠释老子哲学的个案说明 :在中国传统哲学形上学中 ,有本源论与本体论之区分。本源论的特点 ,是通过揭示由终极本源到万物的生成过程 ,来说明万物的现存状况与变化规则。本源与万物的关系 ,为实存物之间的关系 ,本源之化生万物 ,是在时间中进行的。本体论则是追寻万物得以存在与发生作用的终极性统一依据的理论。本体与末用的区分 ,是借逻辑认知得以成立的。末用被视为可以认知的相对有限的经验世界 ,本体则是被逻辑置定的具有超越意义的绝对无限存在。至于王弼哲学本体论之强调“以无为本” ,则表现了他对经验世界与经验知识的独特看法 ,和对现存社会政治文化的批判取向。  相似文献   
9.
冯达文先生是中山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也是国内外知名中国哲学史家。他将“在信仰中成长”与“在理性中求进”的人生经验化为“以学术研究来支持价值信仰,用价值信仰来引领学术研究”的学术宗旨,依此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不仅以理性化、知识化的形式很好地诠释了古代中国哲学家以直觉方式建立的价值信仰,而且在中国哲学的起源、孔孟思想的阐发、老庄思想的定位、汉唐宇宙论的发掘、明代儒学情本论的表彰等方面独标新见,在中国哲学史界具有独特的影响。更为难得的是,其研究都本自亦归趣于对人类健康生存与发展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0.
现在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重分析的认知方式比较,更偏重于追求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中国哲学的这种特质,在道家与道家系统(本文把《老子》、《庄子》、《淮南子》和何晏、王弼等著作和人物,均认作道家系统)的著作中即有明显的表现。(一)道家与道家系统的哲学几乎都是从万物中普遍存在的矛盾性提出问题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在道家思想家看来,任何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