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随着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开展,传承主体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有所增强,相关企业获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其生存条件也得到改善,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得到进一步重视,参与者的转型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市场开拓有新进展,在生产过程中适当的机械化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保护对象有待进一步厘清,现代化生产对传统工艺有明显的冲击,原材料危机开始显现,优秀人才断层严重,政府缺乏具体有效措施,支持力度不够。尽管如此,无论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内在属性,还是其外在所处的生存现状,生产性保护都值得提倡;但是,生产性保护并不等同于产业化,并且需要妥善处理本真性、整体性、传承与创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巴色会在中国以客家人为主要传教对象。进入中国后,巴色会传教士以香港为基地,一方面向内地客家人传教,成功吸引了大量客家信徒,再借由殖民政府与传教组织之间的联系,招募客家籍信徒,赴南洋开垦,从而建立起了一条完整的移民和传教链条,提供了一个跨国的横向流动网络。在这个移民网络中,香港是一个中间支点,广东客家地区是出发地,东南亚是目的地,巴色会则是其中的一根链条。巴色会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却促成了历史上一部分广东客家人向南洋的移民,对广东客家人的海外移民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