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6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博简《诗论》以其涉及中国古代经典最核心的部分,受到学术界的特别关注。自20世纪发现《诗论》后,新世纪以来的研究已历经14年。《诗论》研究在篇题、作者及竹简形制,竹简编联、拼接、复原,《诗论》字、词及相关《诗》篇名考释,《诗论》与《诗序》的关系,《诗论》与学术史、经学史、思想史、制度史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成果丰硕,异彩纷呈。笔者认为,《诗论》与《诗序》的相关研究空间仍然巨大,是最富挑战性的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学术界为此共同努力。《诗论》文本复原、字词考释等基本释读难度极大,学者对此应有充分估计。如果在基本释读没有确认的情况下展开综合研究,难免沙塔之虞。  相似文献   
2.
上博藏竹书试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信芳 《学术界》2003,(1):94-97
上博藏竹书试读@刘信芳$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公布的楚简<诗论>,已经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外学者对<诗论>的作者,篇题,原简形制以及编联,所涉及的<诗经>篇名,文字释读,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诗论>将对新世纪的学术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孔子《诗论》与新世纪的学术走向--《诗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公布的楚简<诗论>,已经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外学者对<诗论>的作者,篇题,原简形制以及编联,所涉及的<诗经>篇名,文字释读,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诗论>将对新世纪的学术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包山楚简》中的几支楚公族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山楚简》记载了楚国人名930余(尚未包括少数未能断定为人名者),这在出土简牍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些人名不仅涵盖了楚怀王时期的绝大部分姓氏,而且有官位者居多,因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楚国公族姓氏的分布情况。以下谨择其要者简析之。 一、景氏 景氏一直被认为是战国中晚期楚国三大族姓(昭、屈、景)之一。《包山楚简》的内容大部分为楚怀王时的司法文书,奇怪的是未见景氏。倒是有以“竟”为氏者数人,且其中不乏居高官者,计有如下十人:  相似文献   
6.
刘信芳 《云梦学刊》2011,32(1):45-47
《招魂》“像设君室”之“像”,前贤或解为法像,或解为画像,以顾炎武“尸礼废而像事兴,盖在战国之时矣”之推断最有见地。上博藏六《天子建州》“士象大夫之位”、“大夫象邦君之位”、“邦君象天子之位”之类记载,其“象”谓祭祀之设象。楚地出土的楚帛画以及西汉帛画对研究招魂之礼具有重要意义。据此由周代之“尸”到战国之“象”的礼制变革可以得到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孔子所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旧注或从中读出愚民的含义。当代学者或不满旧注,作出各种改读。由于新出竹书《尊德义》含有对这句话的句读理解,可知改变句读的诠释路径是走不通的。但《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的释读是新的难题。本文对有关竹书的文句提出新的解释,依据郑玄注所包含的语法定位以及对新出竹书例句的理解,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有一隐藏主语王,之指代王而不是指代民,句意是说:王可以使民跟从他,不能使民认知他。  相似文献   
8.
~~是有以上释文 ,这并不算错。是否妥当 ,则可以讨论。至于“乎”字 ,《诗论》“乎”字四例 ,分别见简 1、6、7、9,除本例外 ,余三例马氏均释为“乎”。本例释“呼”的确不当 ,笔者亦无意于为马氏辩护。附带说一句 ,姚氏引《毛诗》“百” ,阮刻本、朱熹《集传》作“百辟” ,“百”是笔误 ?付印校对之误 ?或者另有版本依据 ?笔者所见有限 ,谨此质疑。姚小鸥又云 :  本简释文考释较为严重的问题在于整理者误读古书而将“无”训为“乍”。《诗经》中“无”凡五见 ,现以其在《毛诗》中出现的顺序徵引如下 :《大雅·抑》 :“无维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订新蔡葛陵楚墓的绝对年代为楚肃王四年 (前 377年 ) ,并论及有关“王孙厌”的祀礼问题。  相似文献   
10.
屈原故居“终古”与“州土”刘信芳吾友吴郁芳先生曾力主屈原故居在江陵一说,余久不以为然。因郦道元《水经注》明言屈原故里在秭归,作为一代地理学宗,郦氏虽未提出有力证据,谅亦不会是信口开河。近读《包山楚简》①,始觉江陵一说经得起有关史料的检验,谨略述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