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女性吸毒成瘾者复吸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女性吸毒成瘾者复吸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本课题组研究成员自编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法对兰州市的两个戒毒所 185名女性复吸者进行了调查与访谈 ,旨从复吸者的社会背景因素、家庭社会关系、吸毒的严重程度、戒毒动机与决心以及复吸者自报复吸原因等方面了解影响女性复吸的主要因素 ,分析采用多元线形回归方法。结果 :回归模型有极其显著的意义 ,进入回归模型的因素有五个 :复吸者是否喜欢结交各种朋友、每天的毒资、戒毒的主动愿望、戒毒的决心、对毒品的心里依赖。结论 :导致女性吸毒者复吸行为的主要因素既有个体主观的戒毒愿望决心和对毒品的心里依赖 ,也有外部客观的人际交往圈影响以及毒资的来源  相似文献   
2.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促进是人们对自我认知的积极偏差,研究者根据不同的人格类型将其分为个我取向的自我促进和社会取向的自我促进。近十余年来,关于自我促进的人格二元性在模型测量、生态性及神经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模型测量的结果表明该模型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自我促进的生态性体现在发展的稳定性、情景可变性、人格规定性和文化特异性等方面;神经机制的研究表明,自我促进与内侧前额叶以及N170、N400、P200、P300和LPP等脑电成分有关。同时,两种取向自我促进的研究可以在优化人才选拔、提高人类工效和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体现其应用价值。未来研究应该丰富研究策略,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完善测量工具,更加注重研究的文化生态效度,综合多种技术,进一步探索自我促进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长久以来,心理学缺乏对学科本体论的追问。"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这种历史叙事原本出于对方法的强调,然而,缺乏本体论建设的方法论是盲目和不自觉的。这种盲目性和不自觉性根源于对自然科学实验方法的盲目崇拜进而对本学科历史的选择性遗忘,最终让心理学陷入还原论困境。虽然关照心理本体在心理学界从来就不乏其人,只是这些呼声很快被喧嚣所湮没。心理学健康发展有赖于对本体论的重建,并且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对"心为何物"的追问。  相似文献   
4.
本调查通过运用应付方式评定量表对甘肃地区102名农村校外男女青少年的调查发现:(1)农村校外青少年通常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应对方式以成熟型为主。(2)农村校外青少年中女生在幻想和自责两项因子上的得分显著地高于男生,在其它四项因子的得分上,男生均要比女生高,但差异不显著。校外青少年应对方式类型在性别上的差异均不显著。(3)应对方式的各因子中,求助和自责因子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余四项因子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自我构念是西方心理学家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自我的重要途径.当前西方主要的自我构念理论分别是从文化价值、个体以及人际关系三个角度建构的.通过对现存西方自我构念理论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内已有研究,揭示了儒学文化传统以及差序的社会结构背景下,中国人人际自我的情境性以及人际自我边界的动态性特征.未来对中国人人际自我的探讨,应该关注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自我的影响,行为研究和脑神经研究相结合是当前文化与自我研究的主流方法.  相似文献   
6.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性评价,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积极身体意象指个体对自我身体的积极态度,包括对自身外表持有爱、自信、尊重、欣赏和接受。主观幸福感与积极身体意象有密切的联系,发展积极身体意象是促进身心健康和提升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身体意象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等。促进积极身体意象的认知加工策略主要有认知失调干预、适应性反应和女权意识;情感层面的策略主要有自我怜悯和精神性;行为层面的策略主要有具身活动。未来可以开发和应用更多促进积极身体意象的方法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日两国478名家长为研究对象,对家长和孩子借出借入东西的期望进行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两国家长对自己和孩子借出、借入东西的期望都存在显著的国别差异,日本家长得分明显高于中国家长,即他们希望很快把东西归还;不同性别的儿童对借出、借入东西的期望差异显著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借出、借入东西的期望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儿童年龄越小越希望别人归还自己的东西,而且越容易说出请还东西;不同性别、年龄的儿童对借出借入东西的期望不受国别的影响。此研究结果有望对家庭教育中的分享行为和诚信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正信念在探讨心理认同与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考察了421名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社会公正信念的水平,分析了社会公正信念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结果表明:(1)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的社会公正信念不存在差异,但都对社会公正性评价较低;(2)社会公正信念、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存在积极的相关;(3)社会公正信念对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但对汉族大学生被试无调节作用。社会公正信念能促进积极的国家认同,同时对少数民族而言,既能使其保持积极的民族认同,也能促进国家认同水平,二者得以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非言语的情绪表达(例如表情、姿势等)在人际沟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对非言语情绪的文化特点归纳评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化的影响,发现非言语情绪表达既存在文化普遍性,又存在文化差异性。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对非言语情绪表达的影响较大,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更容易表达情绪,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更容易压制自己的情绪,造成了人们在非言语情绪表达模式和识别上的差异。未来可以从文化所衍生的其它角度为非言语情绪表达研究加入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增多,这导致双文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即身上同时拥有两种文化特征的人越来越多,双文化个体如何处理母体文化和新获得的文化则涉及到两种文化身份的认同整合问题。心理学相关研究发现,双文化认同整合具有广泛性特征,它影响着个体在多文化背景当中的心理调适、文化框架转换、认知加工方式和认知复杂性,以及个体的创造性等,同时对群际关系也有重要影响。促进积极的双文化认同整合,在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