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由于所拥有信息的类型和数量存在差异,交易主体间的投资逻辑表现为异质性,导致资产定价偏差,因此即使是内部人交易,也并不能够总是获得超额收益。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人减持数据,研究内部人交易过程中的资产定价偏差——信息弯曲效应。将内部信息细分为决策信息和经营信息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资产定价过程存在信息弯曲效应。即内部经营信息会产生负向资产定价偏差,而决策信息则具有正向的纠正作用;资产定价的信息弯曲效应,受环境不确定性、信息透明度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等因素的显著影响;短期内外部投资者对内部人减持行为反应强烈,但长期来看这种由内而外的定价偏差会被纠正。研究结论在理论方面从内部信息的视角考察资产定价机制,丰富了资产定价的研究框架;在实践方面从定价偏差的科学角度解释了内部人减持异象,能够为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金融科技的发展突破了许多传统金融服务在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的束缚,对抑制实体企业债务违约、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基于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具体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机理。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存在显著抑制作用,且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提升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市场信息效率、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具体而言,金融科技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股价信息含量,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抑制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异质性检验发现,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环境差和成熟投资者参与度高的企业中,金融科技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大规模高比例的原始股东减持,甚至出现了清仓式减持和离职式减持,而许多减持行为发生在股价处于低位且企业仍处在持续成长阶段。基于此,文章选取2006—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原始股东减持样本,研究不同类型原始股东减持的急切程度、选择逻辑及其经济后果。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和小股东最急于减持,而实际控制人最不急于减持,不同类型原始股东减持的急切程度取决于与企业内部决策信息的距离,越远离决策信息就越急于减持。总体看,原始股东减持主要依据关于企业前景的内部信息,也依据市场交易的外部信息;具体看,掌握决策信息少的原始股东减持更加关注确定性强的内部信息。原始股东减持行为具有明显的市场冲击效应,距离决策信息越近,冲击强度越大;除实际控制人以外的减持行为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择时能力,减持周期越短错误程度越高;决策信息是判断企业未来价值的有效内部信息,而经营信息则可能会导致决策偏误。研究结论能够更好地解释市场现象,为投资者决策和管理层的市场监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