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政策文化是社会民众对公共政策所持的心理倾向模式.它通过政策主、客体所持有的关于公共政策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利益取向、精神态度等形式释放独特的文化张力,作用于公共政策运动全程,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效果.构建具有公正、公平、民主、科学和人文关怀内涵的公共政策文化,并渗透到政策运行的肌理,有利于提高公共决策质量,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现代公司的制度演进逐渐表现出限制股东大会权力,加强董事会权力的趋势,这一趋势顺应了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我国的公司立法应适时加以调整,以求高效率发挥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效应。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的“第三部门” ,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起步不久 ,其发展潜力受到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 ,如何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建设 ,改善与外部环境 ,对于非营利组织的良性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凡是市场经济的国家,无论政治和社会制度如何,都无一例外地制定和实施了名称和具体内容略有不同的竞争法规,以鼓励和保护公正竞争秩序,保障市场经济系统稳定而高效地运行。本文通过对英美法系的美国、大陆法系的德国和介于两大法系之间的日本三国竞争法的研究,就完善我国竞争法的若干思路作些探讨。一、美、德、日三国竞争法的基本要点从三国竞争法立法的背景和宗旨看,都是产生于性质上大体相同、具体模式略有区别的市场经济的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5.
大都市区是指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地区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化地区,使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共同构成内部相互联系、有一定空间层次、地域分工和景观特征的巨型地域综合体。相对于世界各国大都市区域发展的成熟经验,我国大都市区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借鉴世界经验和我国城市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如何通过体制创新完善我国大都市区的治理。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是工作、生活在城市,而社会身份仍为农民的一种特殊劳动群体。他们的基本权益保障已成为一个令人堪忧的社会热点话题。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户籍制度、加强立法建设等是改变当今农民工现状的举措,但是,其现实效用严重不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解决当今农民工问题的新构想是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农民工协会,及时、有效地帮助农民工解决关系安身立命的权益问题。  相似文献   
7.
公平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观念化,与效率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本质上要求而且可以达到高度统一;而平等是一种道德理想乃至幻想,与效率间的矛盾是价值与事实、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背离造成的。由于主观不能达之客观,平等与效率二者不可兼得。当前阶段应坚持公平优先,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环境;与此同时,兼顾平等,为增强社会凝聚力提供道义基础。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农村与城镇相互扩张的制度安排,客观上为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民众提供了形成其自治组织的社会空间与社会环境。而政府正式组织对这一区域监管的缺失,则使得生活在城市与乡村边缘的人群走向非正式组织来寻求社会互助与满足精神需求。对当前这一区域的非正式组织兴起进行探究,有利于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我国改革进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是生活在我国城市边缘的一个特殊劳动群体。其规模和社会影响已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其基本权益保障是一个令人堪忧的社会热点话题。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户籍制度、加强立法建设等是改变农民工现状的根本性举措,而现实效用不足以缓解该问题的紧迫性,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对应。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新农合的全面覆盖,新农合在实施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众多问题中,新农合筹资政策的社会公平性问题尤为凸显。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各筹资主体均以个体利益的损益关系作为筹资政策社会公平的考量标准。化解各筹资主体对新农合筹资政策社会公平质疑,提高新农合活力和新农合全民覆盖率,以及实现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须从制度或政策的责权关系出发,加快各筹资主体筹资理念转变的步伐和动态设计各筹资主体的筹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