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国淡水鱼类养殖历史悠久,最早可溯至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早期池塘养殖主要是鲤鱼,因鲤鱼对生存环境要求不高,可以在封闭水体中自行繁殖,苗种较易获得.汉代出现的《范蠡养鱼经》是我国古代养鲤技术的集大成者,对鱼池建造、鱼苗种的放养、养殖密度等均有记载.至唐代中期,由于政治避讳,传统养鲤业一时衰落.此后,鲢、鳙、青、草“四大家鱼”及鲮鱼等淡水鱼类养殖兴起,由于古代这些鱼类均不能人工繁殖,它们的苗种主要依靠长江及珠江流域渔民捕捞获得,其苗种培育技术至宋代开始见诸记载,元明时期有较大发展,至清代基本成熟.而野生金鱼最早见于唐代文献,主要产自杭州、嘉兴地区,家养金鱼见于南宋文献,饲养技术至明清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2.
在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概念里,人们读出了“土”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费孝通所说的“土”是进入农业生产的土,是包含了水肥、有着丰产能力的土。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同,适宜的植物各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农民祖祖辈辈在土地上劳动,靠土吃饭,为了从土壤中获得生存,民间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性为核心的传统土壤认知体系。在农田的营造过程中,治水是一项核心内容。那么围绕这项劳动不同地方的人们获得了各异的“共同领会”,继而在定居的家园中认同了“自我”,区分了“他者”,但不同文化类型中的人地连接仍是紧密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土分离日益成为一种乡村事实,这样的时代背景,不断促使时人去重读乡土中国,并深思其中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