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续修四库全书》编纂之初,便确定了比较明确的收录范围:包括《四库全书》以外的现存中国古籍,亦即补辑乾隆以前有价值的而为《四库全书》所未收的著述,以及系统辑集乾隆以后至民国元年(1912)前各类有代表性的著作。据此,经部十类共收书1 219种,11 337卷,其中易类222种,1 423卷,书类92种,832卷,诗类105种,1 078卷,礼类170种,1 756卷,乐类34种,177卷,春秋类131  相似文献   
2.
文化人格与文学品格——从孟子散文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散文的气势为历代学者所公认。其气势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孟子的内在人格精神。孟子人格的实质是一种分裂的悲剧性人格,造成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为知识分子君主理论的缺陷,二为自我角色定位与实际政治文化地位的巨大反差。文化人格二重性不惟体现在孟子身上,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人作家,他们的内在人格从根本上说都存在着这种分裂和变异。主体有怎样的人格精神必然会反映在其作品创作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特定的人格精神及文化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及文学创作的总体品格和主流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把《论语》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看待,可以发现它一些重要的文学特征,这也决定了它三个方面的文学史意义:(一)为我国古代议论文章的写作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具有民族性特色的思维表达方式——客观的经验性的陈述方式;(二)为我国古代叙事性文学提供了通过人物的某些外在特征来表现内在心理活动和情感波动,从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方法的早期范本;(三)开辟了通过人物一系列活动、情节来塑造完整艺术形象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单承彬 《齐鲁学刊》2001,(3):108-112
东汉郑玄的《论语注》自唐代以后就亡佚了。20世纪以来,发现了一些《论语》郑注的唐写本残卷,其中保存了大量与传本《论语》注疏不同的解释,为了解汉代及郑玄对《论语》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辑录了部分郑注条文,与传本《论语》注疏比较参证,认为《论语》郑义反映了汉代古文经学派《论语》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