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世纪初年 ,中国社会历史观经历了从进化论到互助论 ,再到唯物史观的变动。中国人找到了一种科学的历史观 ,也就为国家和民族找到了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不仅是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所使然 ,也是 2 0世纪初世界大潮推动的必然结果。而对这一角度的研究 ,以往学术界缺乏系统考察。笔者认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文明神秘面纱的无情揭露 ,导致了中国人“西方梦”的破灭 ,为中国人选择社会主义这一新的救国道路提供了一种思维空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导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席卷全球的社会主义浪潮 ,为新文化运动大量引进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源泉 ,从而将中国的民族革命斗争自然融入了世界社会主义潮流 ;欧战和十月革命后旅欧勤工俭学生、欧俄华工 ,是向国内输入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战 )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唯物史观的确立 ;民族主义的高扬 ;新文化运动的分裂及民族文化主义发展到顶峰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扎根 ;新教育的奠基等 2 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一系列巨大变动都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问题理论奠基于抗战时期,具体表现为:对列宁民族自治观和斯大林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以世界大视野为背景分析中国民族问题;对外族、中华民族及国内少数民族关系理论上的深入探讨。这些理论的奠基与发展直接影响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方针。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卫金桂  郑曙村 《齐鲁学刊》2005,2(1):149-15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执政合法性做出了不懈的探索。改革开放前,中国共 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是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20世纪70年代末,意识形态中心型的合法性出现危机。以邓小平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合法性基础由以意识形态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绩效为中心上来,成功地实现合法性的第 一次转型。当前,经济绩效主导的执政合法性面临着新的挑战,创新执政合法性,实现执政合法性的第二次转型是 我们党当前执政合法性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微博在中国正式流行到今,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已被誉为继立法、司法、行政、大众传媒之后的"第五种权力"。"微博改变中国"已成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作为传播载体的智能手机微博集成传统媒体、收音机、电视机、互联网四大媒体的内容已成现实,这一廉价、高效、便捷、普及的媒介使微博影响力更难以低估。对官员在这一区域的活动进行研究,为政府制定互联网管理对策,完善公务员管理体系,保护微博官员利益,发挥官员微博的积极作用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战与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由无产阶级外交向全方位外交转变,受国内外各种条件影响虽然未能实现,但为以后以独立自主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外交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公民双重国籍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行国籍法不承认双重国籍,这在华侨和其他相关人士及知识界引起持续反对,全国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多次提案要求予以松动,但因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一些准官方学者反对,问题至今没有进展。就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进行梳理与研究,以期对政府法律和政策制定者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卫金桂 《兰州学刊》2004,(5):262-263
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本文从抗战与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思想形成、中共军事思想的创新、新政权建设思想的构想、中国化文化思想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具备雏形、外交思想的转变几方面 ,论述了抗战对中国共产党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任何媒介革命,都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过巨大影响,但都没有与互联网可比的力度和广度,手机网络在大学生中普及的情况下,本文对如何变其为文科课堂教学干扰因素为得力工具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