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向卫国 《南方论刊》2012,(12):32-33,16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同心”思想,不仅对指导我国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而且此一思想还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中国历史文化内容和深邃的反映民族智慧和特色的价值观。本文着重探讨“同心”思想的历史文化根源,阐明它与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思想的关系,讨论其所可能蕴涵的普世性价值观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向卫国 《学术研究》2005,(1):136-139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广东诗歌渐趋繁荣,一系列重大的诗歌活动都与广东有关。这一 现象既反映了诗歌的多元化走势,也是广东的良好诗歌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广东诗歌的文化生态特征主 要表现在:海洋文化与亚热带地理气候的人文影响;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强势与政治宽松环境;外来诗人 及其与广东本土诗人的融合带来的诗歌生长新因子。  相似文献   
3.
“冼文学”乃是“冼文化”的重要部分,冼夫人在文学中的形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冼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诗词和小说,本文主要谈谈这两种文体中的冼夫人形象问题。一、诗词中的冼夫人形象1、民国以前的诗词主要表达方式。列举冼夫人之典型功绩,然后加以赞颂,这种赞颂主要以歌颂其智慧、贤能和忠君爱民思想为主。所以冼夫人的形象主要体现为一个古代政治道德的典范,如忠君,守德,爱民如子等。苏轼的诗《咏冼庙》有这样的句子:“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锦伞平积乱,犀渠破群疑。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辞。我欲作铭志,慰…  相似文献   
4.
目击道存——论安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女诗人安琪是当代诗歌的重要代表。其诗歌的主要特征是通过特殊的语言处理 ,使诗文本与生活“现场”实现历史性对接 ,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现场感”和绝对的开放性 (即“未完成”性 )。显示出诗人对现实题材超常的处理能力和文本自身意义场的无限生成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看见……”是王小妮诗歌的最常用句式,也是理解王小妮诗歌的一把钥匙。从三个方面考察了王小妮的诗歌:主体“我”(即诗人)的个性特征和与万物齐一的精神境界;诗歌文本所呈现的艺术世界,其核心是对诗人所理解的生命本质的呈现,即诗人之所“见”;主体认识和感悟世界的“看”的直观方式以及“处低”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产生的“邓小平文艺理论”有异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的“毛泽东文艺思想” ,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地位、发展方向、指导方针、艺术典型、艺术风格、批评原则等作出了新的界定或理论更新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并已结出丰硕的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7.
向卫国 《南方论刊》2007,(11):93-93,95
吴汉林先生的近作《高凉近事》塑造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民间英雄冯念忧的形象。冯念忧是冼太后裔。他谨遵太祖母的遗训,在漫长的历史风浪中不断成长、成熟,终于成为一个得到冼太精神之真传的民间文化英雄。笔者体会,作者精心  相似文献   
8.
知性的胜利     
张梦阳先生的大著<中国鲁迅学通史(一)--宏观反思卷>(下简称<通史>)延引"原始资料"丰厚,对20世纪鲁迅学研究的每一微小的进展均是以丰富的原始资料为分析的出发点,建立起坚实的立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水墨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传统艺术,传统艺术的最高美学境界是"自然",但是艺术从未在本质的意义上达到真正的自然之境,因为一切艺术毕竟都是人为的创造。中国当代艺术的理念来自西方,它未来的生命力必须同时依赖于对中国传统的承传与再融合、再创造。当代艺术家赵红尘发明的"次方水墨"即着力于此,其要义在于通过宣纸的叠加,利用"水"的渗透力,一次性创造N张作品,既提供了一种解决自然与人为矛盾的方案,也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0.
向卫国 《南方论刊》2006,(9):56-57,59
《少年史》的出版,一定对中国散文意味着点什么。大约是在一年多以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部书的初稿时,几乎就肯定地知道这一点。但那个“什么”?我至今无法准确地说出,只知道一定有点什么。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散文,它把自然、历史、人物、心灵、教育、哲学和诗融合在一起,显得那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