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道华 《南方论刊》2007,(11):74-75,66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我们认识和推行办事公开制度提供了思路。这就是:强化政府机关和公用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意识;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依归,优化办事流程;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确保办事公开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非正式制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社会公平价值观缺失、传统特权文化的惯性、社会道德滑坡、潜规则盛行等非正式制度的制约。必须强化国家的建构作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创新和媒体传播创新,完善正式制度,转变发展模式,以促进非正式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3.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固然需要加强国家的舆论宣传和教育.但其确立的最终根源在于社会主义现实基础的不断完善.民生问题作为构成社会现实基础的最基本内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我国当前出现的民生问题,是当今社会心理失衡和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重要社会根源.必须转变国家发展模式,不断改善民生,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所谓世界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就是人们在思考、处理本国问题时,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在把握本国与整个世界以及与其他各国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来把握自己国家的事务和命运。世界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方法之一。邓小平运用这种方法,准确地阐发了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开拓出了独辟蹊径的社会主义光辉前景,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具有民族性,又不乏世界性、时代性特征。本文试从四个方面作一浅述。一、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在对当今世界主题的把握中,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5.
正一、30年来闽台文化交流合作恢复和发展的历程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福建凭借闽台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五缘"优势,发挥海西区位优势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积极推动闽台文化交流合作,使闽台文化交流在隔绝30多年后开始走向恢复和发展。30多年来闽台文化合作交流的轨迹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大陆单向推动阶段(1979年至1986年)。1979年中央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打破了海峡两岸长达30年的军事对峙僵局。福建成为最早对台开放和进  相似文献   
6.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进步。从精神文明的发生学视角看 ,任何社会精神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既依赖于物质生产和社会制度 ,又与一定的思想文化传统相关。前者决定一定社会的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传统思想文化为精神文明的建构提供可供选择的文化资源 ,规定和影响精神文明的民族特点。传统文化是现实精神文明的文化渊源。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渊源流长。从其特点看 ,它主要是一种伦理型文化 ,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 ,即叫做“崇德”型文化。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文学、历史、教育思想中 ,伦理传统贯穿其始终。中国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道德建设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社会的道德状况与国家发展模式相关.中国道德建设有赖于国家发展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加入WTO,将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挑战.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应主动迎接挑战,更新观念,推进改革,采取积极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与网络舆论的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在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舆论导向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但对网络舆论,不应当盲目地加以否定,而是需要加以合理的规范和引导.要建立、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在政府主导社会意识走向的同时,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社会主义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为此,社会主义讲人的发展要努力促进个人的发展;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社会主义不仅要着眼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要努力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完善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