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关于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于某些名词、形容词、动词之前或后的“有、其、斯、思”等字眼,到底是词缀(词头、词尾)还是词,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派认为,那是词缀而不是词,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北大《古代汉语》等持此说。一派认为是助词,如杨树达《词诠》、潘允中先生《汉语语法史概要》等持此说。另外有些人则认为难于遽定,而持两可的态度。笔者的看法是,它们原来都是助  相似文献   
2.
论上古汉语被动式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动式的起源是汉语史研究中尚未完善解决的问题。过去通常认为被动式是春秋以后才产生的,比如王力先生就说:“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直到甲骨金文里也还是这种情况。真正的被动式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①近年来,随着西用金文被动式的逐步被确认,这种传统的看法开始改变了。西周金文存在被动式这一点,郭沫若、子省吾、唐兰、杨树达等前辈在金文考释中都曾涉及到②,只是所论间接而零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1980年杨五铭同志对此予以系统整理,正式提出西周金文已有被动式的论点③,这个论点得到王力先生的支持④,潘允中先生在其汉语史新著中也采用这个意见并进一步援引《诗经》、《周易》的三个例子为证,最后明确指出:“关于被动式的起源时限,应该断自西周初期。”⑤这样,人们对被动式起源的认识,便在原有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3.
周代是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间,使动用法迅速扩展,由动词延至名词、形容词和数词;而随着形容词(包括形容词性词组)大量用作补语,古汉语补语的各种主要形式(包括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可能补语、关系补语、数量补语等)已基本出现;状语也获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田园诗的概念,对中国田园诗的内容特色、发展概况、风格流派作了考察和分析,并把田园诗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其中三个是高峰期);指出历史上田园诗创作每一高峰期的出现,总是与农民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社会上“人权”观念的进步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来,出于经济,政治、文化各种条件的关系,广东曾是国内最富有革新精神、开风气之先的地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固不必说,就连“诗界革命”和画坛的革新,也是以这里为“策源地”。绘画的革新,突出表现为岭南派“新国画”的崛起;而诗歌的创新,则以黄遵宪“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口号和创作成就为其重要标志。不过,如果细细考究起来,我们便会发现:这些变革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突发的,除了时代,环境这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之外,历史传统微妙而深刻的影响也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说杜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诗研究向称显学,但经千余年之努力,仍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该文选择名作三篇(《春望》、《赠花卿》、《八阵图》)试抒己见。  相似文献   
7.
周初有古本《周易》 ,乃参照商之《归藏》编纂而成 ,到西周末 ,因变得艰涩难读 ,不便实占的应用 ,遂由史巫以新兴之韵文形式增损改写 ,而成为今传本《易经》。中国的韵文艺术自西周中后期起 ,能获得迅速的流行、发展 ,很大程度上乃拜礼乐文化彬彬大盛所赐 ;四言体诗歌之成熟是一例 ,今传本《易经》之撰作也是一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