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过三个创作高峰:“五四”时期、“左联”时期和抗战时期。抗战时期的文学以意识到的革命政治内容、进步的创作方法和比较成熟的创作队伍为特征,虽然它不象“五四”文学那样具有开创意义,没有那种令人目不暇接的纷呈的色彩,但它比“五四”文学的步伐更稳重,色彩更明朗,艺术上更凝练,它是“五四”文学和“左联”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题材的相对集中,说明作家对文学为人民革命服务在认识上的一致和自觉性的提高;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和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长篇小说、多幕剧、长诗等大型文学作品,反映了新文学对更高的美学理想的追求.如果把“五四”比作播种的春天,那么抗战文苑则呈现出一派金秋景象。  相似文献   
2.
音乐与电影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的是由许多代码(尤其是已经成为西方音乐结构的组成部分的和声代码)所产生的一些类叙事(quasi-narrative)属性,以及这些代码如何与商业电影中的各种视觉代码和叙事代码相互作用(实际上是给它们作注解)的问题。在音乐与叙事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语言叙事作品能够且确实是通过诸如重复表现某些母题的方式产生共时性。但是,一个视觉图像的重复表现却具有一种瞬间性质(instantaneity),而这是语言叙事作品中所不具备的。这种性质使它部分地摆脱了历时性叙事结构的束缚,从而允许它产生出更加纯粹的结构上的共时性。电影音乐中的母题,同样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瞬间性质,同时,还得益于音乐作为非再现艺术的身份,这种身份允许它像视觉图像一样,多少与历时性叙事结构保持一段距离。为了能简要地说明音乐叙事学与电影的关系,作者选择了两部相去甚远的电影的标题系列作为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3.
综观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每一部作品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都与郭沫若自身的思想和艺术的发展道路紧密联系着。这些作品,为我们从事郭沫若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资料。《棠棣之花》在郭沫若的全部作品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作者说:“本来这《棠棣之花》的完成,由民国九年到现在,是绵亘了二十二年的岁月。中间经过了好些次的删改。……这些资料如收得齐全,我倒很想把它们汇集起来,以表示一个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苦心的痕迹。但这工作,恐怕比重新创作一种剧本还要艰难吧。”摆在我们面前的诗剧《棠棣之花》、二幕历史剧《聂》和五幕六场历史剧《棠棣之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叙事学研究方法与复合模式的研究方法相结合,针对西蒙·沙马编导的一部关于艺术史的电视系列片中雅克-路易·大卫专辑的脚本与画面关系的特点,探讨故事的复合模式讲述方式及其特点.笔者希望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的是:在多大程度上,故事讲述不仅是可用资源及其相互作用以及读者、听众/观众通过多种模式和媒介加以理解的产物,同时也是受到时代和文化制约的叙事成规的产物.文章认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的话语支撑着我们"观看"某一幅绘画的方式;语言既冲击、也配合着我们的视觉建构.在具体的电视作品中,艺术的话语只是艺术故事中的一部分,而正在展开的故事也只是从一个特定角度讲述的故事.西蒙·沙马所选择的语言,既适合于特定场景和画作的描绘,也适合于按照对应的语境和可能的原因以及显然的结果对历史事件和个人行动进行叙述,促使他做出这种选择的,既有戏剧意识,也有在不同叙事层面和模式之间建立联系的需要.重构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这一述行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辨析了音乐与叙事的相似性问题,继而讨论了三种代表性研究方法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探讨了采用分裂与和解的戏剧模式或作品中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分析方法在实践中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应该关注广义上的“演出”,多考察一下音乐与叙事之间的相似性,而不要直接在理论上将这两者的某些方面相等同。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的跨文化对话──评王宁《多元共生的时代》周靖波在东西方文化加强交流、日益走向整合的今天,对每一个关注中国文学的未来走向的人来说,西方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面对这个巨大的诱惑,研究者的心态各不相同。有的将它当作一个静态的、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