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唐千友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2):73-75,72
“ょく”是日语中使用极其频繁的副词之一,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属于一些似是而非的误用形式,特别是在后续意志型文末时。本文结合有关先行研究分别考察了“ょく”在“频度”、“程度”、“属性”三种用法下意志型文末的修饰限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了“ょく”的一般修饰限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唐千友 《江淮论坛》2009,(2):151-154
本文结合先行研究,从命名的依据、命名的原则与忌讳以及命名的意义几个方面对中日人物命名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受汉文化的影响,日本人的命名继承了中国的依据与原则,但同时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一面。日本社会独特的单一民族,长期的农耕文化,培育了日本人浓厚的集团意识,这种集团意识追求血缘关系的泛化与拟制化,反映在命名上,日本的排行是家庭个体排行与跨越宗族关系的社会泛性排行的结合体,实现了经纬交织,而中国的辈字则以家庭为依托,衍射宗族但无法跨越宗族;在命名的意义取向上,中国人习惯上倾向中庸之道,特别注意含蓄谦逊,而日本人更倾向于自然、单纯,因此姓名中包含了一些中国人看来很奇怪的用字。  相似文献   
3.
「よく」是日语中使用极其频繁的副词之一,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属于一些似是而非的误用形式。特别是在后续意志型文末时。本文结合有关先行研究分别考察了「よく」在“频度”、“程序”、“属性”三种用法下意志型文末的修饰限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了「よく」的一般修饰限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日语中,过去式通常都是和一些提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表达过去的动作、情形或状态。但是,过去式不表示过去即表示过去以外的用法在日语中也并不鲜见。本文在对这些不表示过去的用法进行系统地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能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5.
中日语同形词“结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对中日同形词"结束"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在汉语中"结束"一词始出于汉代,使用频率较高,词性上基本上是作为动词使用,意义上发轫于"捆缚",衍生出"完毕"与"嫁妆"两支现代语义;在日文中,"结束"为汉语借用词。隋唐期间经由汉文典籍进入日本,在正式场合或书面文体中使用频率较高,词性上都是作为名词使用,添加词尾可构成动词,意义上起源于"捆束",发展到现代基本上表示"团结"之意。日语中大量的日汉同形词在日语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应该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6.
日本汉诗中的富士山形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地质形态上的山岳富士;宗教神话中的神化富士;军国主义操弄下的异化富士;回归理性之后的人化富士。富士山形象的演变具有内在的理据关联性,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共同建构了汉诗中的富士山形象,富士山形象的流变折射了近世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演变。汉诗表现富士山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技法,但典故的运用是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7.
汉诗的东渐与流变——日本汉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汉诗是中国诗歌东渐日本的文化结晶,是汉诗最大的海外支脉。在共同的文字基础上,随着对汉诗的不断受容与扬弃,日本汉诗逐渐将域外文化与自身的民族性相融合,走向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文学传统,同时在语言文字、内容题材、汉诗训读方面创新求变,最终完成了汉诗的本土化嬗变,使日本汉诗获得了不同于中国诗歌的异质特性,成为源于汉诗而又异于汉诗的日本的汉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