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具有思想性、认识性、典型性和形象性、主观性和情感性,但只有审美属性才是它的本质属性。艺术的审美本质不是单一地体现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文本)、艺术鉴赏的某一个环节,而是流动地体现在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之中。  相似文献   
2.
除却人类的思维特征本身就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之外,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间隔性及其自身的不可表达性,是造成艺术审美创造中模糊性思维的最终根源。模糊性思维不仅表现在艺术构思与创作、艺术表现与典型中,同时也表现在艺术观照与欣赏中。  相似文献   
3.
5月12日午后两点半,郑州天气晴好,突如其来的震动感并没有改变阳光的和煦。然而,一场灾难就这样没有任何征兆地降临了,人们在揣测和不安中纷纷拨打电话,以确定心中那个不祥的预感:一定是什么地方发生了大地震。这样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惦念亲人的平安。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洛宁县是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5年以来,洛宁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和洛阳市委的部署,从洛宁的实际出发,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摸索出一些经验。一、统一安排,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贫困县由于本身财力有限,无力支撑新农村建设,但上级拨给我们有一定的扶贫开发资金。我们认为,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是统一的,扶贫开发是为了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引导农民进入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也是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应该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一安排。洛宁县委、县政…  相似文献   
5.
艺术审美创造与模糊性思维唐玉宏最瑰丽的追求似乎总伴随着神秘的模糊性,甜蜜的爱情是如此,深情的憧憬是如此,艺术的审美创造更是如此。当我们涉足艺术创造的模糊现象时,便深深地陶醉于这一感人的审美境界之中。-、模糊性与明晰性的统一感性的观念分朦胧的和明晰的两...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作为希腊文化重要内容与特点的酒神精神和悲剧精神,其共同的逻辑内涵都是以高扬意志的坚强和生命的不屈为主旨,都是源于悲观又超越悲观的"硬汉子精神",只不过前者暗含着后者,后者是前者在新的起点上新的发展和扩充.  相似文献   
7.
自在之物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还没有被认识的自然世界;为我之物是已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物,是自在之物的必然结果。自在之美是尚未为主观世界认识的美,为我之美是已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美;自在之美转化为为我之美,必须是使物自身关的潜能得以弘扬,使审关主体潜在的审关机能和意识得以发挥,使物自身美的潜能和人自身潜在的审美意识融会。任何美的生成,都是自在之美向为我之美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的逻辑起点到逻辑终点的纵深阶构上看 ,审美创造理论共分三个层次 :审美心胸、审美观照、艺术创作。中国古典审美创造理论从发生到发展、完善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老子、庄子开启了审美创造理论的先河 ,充分认识到了审美心胸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至宋 ,审美心胸理论得以深化 ,审美观照理论得以产生 ;到苏轼为止 ,中国古典审美创造理论的逻辑圆圈已经基本圆满 ,实现了审美观照向艺术创作的理论过渡与转化。清代画家郑板桥在前人理论思考的基础上 ,高度概括了审美创造中的两次转化和飞跃问题。本文着重讨论了审美创造理论三个层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人类生命的发生、发展与完善不仅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相联系 ,而且与人类的审美实践也是密切相关的。在人类生命的初始阶段 ,人类的物质欲求和审美欲求是混沌统一的 ,人类的审美实践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即生产劳动同步产生的。随着人类生命的进化和发展 ,审美实践逐渐成为一种既来源于社会实践、作用于社会实践同时又相对独立于社会实践的一种生命现象 ,以至于成为一种提升与激发人类生命向更高级阶段演进的催化剂。因此说 ,人类生命的发展史 ,不仅是社会实践的发展史 ,同时也是审美实践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在古典文学评论中 ,一般认为苏轼创立了与“婉约派”迥然相异的“豪放派”词风。本文认为苏轼词风既没有李白诗风飘逸豪放的境界 ,也没有赶上辛弃疾词风英雄般的豪放气势。苏词大部分作品蕴籍出来的风格是悲壮 ,一种儒士的悲壮 ,一种近乎末路英雄的悲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