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既是战争硝烟催生的革命之花,也是湘鄂西地区丰厚的民间文学土壤中滋养出的民间艺术之花,因而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思想。“救星崇拜”意识是红色歌谣里表现的主要民间思想,其在歌谣中首先表现为民众对红军的信赖,把它作为自己救命的靠山;其次是民众对红军领袖的敬仰,视他们为精神支柱;再次在民众心目中救星更多的是一种集体智慧,集体能量、集体形象。此外“均贫富”思想以及生存意志等也是红色歌谣里所表现出的重要的民间思想,红色歌谣,唱出了民众对“打土豪、分田地”政策的衷心拥护之情以及决心不屈不挠跟党走的冲天壮志。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地区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创造和传播着大量震撼人心的红色歌谣。这些红色歌谣是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所爆发出来的民众心灵的长啸,其中无论是仇恨情绪的渲泄,还是爱恋情感的表达,亦或是对幸福的憧憬与希望,都体现了苏区各族人民真实的心声,是民众情感质朴而大胆的流露与表达,是自然而然的心灵展示。  相似文献   
3.
土地革命时期,伴随着湘鄂西苏区的妇女解放运动,湘鄂西土家、苗、汉各族妇女,积极投身于伟大的革命斗争。作为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中有相当篇幅真实地反映了苏区各族妇女投身和参加革命的历史事实,塑造了湘鄂西苏区妇女的群体形象。红色歌谣表现了湘鄂西妇女与封建势力进行彻底抗争的精神风貌;红色歌谣里的湘鄂西苏区妇女是拥军的模范;红色歌谣里的湘鄂西苏区妇女是拿起枪杆,投身革命的英勇无畏的战士。这些形象记录了苏区妇女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丰富了民间文学中妇女形象的内涵,展示了苏区妇女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背景。它的产生与马克思主义在湘鄂西的传播,与贺龙、周逸群、任弼时等在湘鄂西展开的轰轰烈烈的革命实践,与湘鄂西苏区的歌谣运动等都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桑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湘鄂西苏区的重要区域,也是著名的民歌之乡。这里产生和流传的大量的革命歌谣,是一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些激动人心的革命歌谣具有启蒙和动员民众、激励和鼓舞红军斗志、震慑和瓦解敌军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五四”女性散文的思想内涵。女作家们批判黑暗现实,描摹人生苦闷,倾诉心路历程,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直面人生的勇气,其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写作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为传唱的经典的湘西土家族红色歌谣,也是一首中外驰名的民歌,它折射了土地革命时期湘西儿女踊跃参加红军的历史,凸显出边区民众坚定的革命信念,既是一首表达忠贞爱情的情歌,又是一首令人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的革命之歌.  相似文献   
8.
<正>湘西雕花床,在湘西民间,又叫"滴水床"或"千工床",之所以名之日"滴水床",并非是床头水滴淋漓,而是指雕花床的外观类似于一般屋宇的层进式结构,每一层床檐均取屋檐滴水之意;一般有"两滴水"、"三滴水"、"五滴水"、"七滴水"之称,最多的竟然达到"九  相似文献   
9.
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是革命战争年代开放在湘鄂西大地上的奇葩,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本文从思想的先进性,主题的革命性以及表现内容与形式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等三方面,对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的特质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地区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创造和传播着大量震撼人心的红色歌谣。这些红色歌谣是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所爆发出来的民众心灵的长啸,其中无论是仇恨情绪的渲泄,还是爱恋情感的表达,亦或是对幸福的憧憬与希望,都体现了苏区各族人民真实的心声,是民众情感质朴而大胆的流露与表达,是自然而然的心灵展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