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宗教的分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是个宗教大国,其99%以上的国民信仰宗教。本文以时间为线,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印度宗教的分期问题。文章认为,印度宗教史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初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近现代时期”和“当代时期”。同时,文章还对印度教和佛教等印度本土宗教进行了概括性和阶段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佛经是佛教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东方文化的重要遗产.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方中心论统治学术界,佛经这一东方文化遗产倍受冷落,以现代理论视角对佛经这一文化遗产进行重新阐释和发掘更为欠缺.在西方,与佛经相类似的圣经研究非常兴盛,不仅传统的圣经阐释学长盛不衰,而且在圣经研究的基础上开拓出许多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对佛经的冷落和忽视,不利于科学地解释和研究宗教文化现象,不利于继承传统遗产弘扬东方文化.侯传文的近著<佛经的文学性解读>(中华书局2004年8月出版)对佛经这一东方文化文学遗产进行现代性阐释,在佛经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是该民族长期发展的积淀物,它有产生、形成和发展、丰富的过程。它不仅对本民族的过去有所反映,也是现在、未来该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基础,对民族文化的全面进步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民族的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从理论上讲,传统  相似文献   
4.
文化战略是一种资源性战略,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是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利益。宗教是印度文化资源的主体内容,对印度文化战略具有本质影响。印度宗教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本土宗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两大类。因之,印度文化战略的宗教底蕴十分深厚,体现于形成和实施等各个层面。就当代印度而言,其文化战略的本土宗教色彩尤为浓烈,具有印度中心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宗教大家庭意识和非暴力意识等特点,为印度政府和印度民间的"共识",成为印度凝聚国民情结、发展对外关系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自汉代以来,中国翻译了大量印度经典.古代中国对印度经典的汉译以佛教经典为主,兼有哲学、天文学、医学经典等.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得以丰富,翻译经验得以积累.唐宋以后,中国对印度经典的汉译走向衰落.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界再次开始关注印度经典,尤其是泰戈尔的文学作品.上世纪中叶,中国开始组建、培养精通印度语言的专业人才队伍,印度经典的汉译由此取得重大成果,其关注领域较之古代亦有很大变化,并且在印度两大史诗、印度古代宗教哲学经典、古典梵语文学作品以及现代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文学作品等领域成绩卓著.近年来,商业化的翻译实践有所发展,但面临诸多问题.当前,结合中印两国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重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最值得也最适合开展印度古代及中世纪经典的汉译,翻译过程中须注意借鉴已有的翻译传统.  相似文献   
6.
印度是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根据1998年《印度年鉴》,截至1991年3月1日,印度共有人口8.5亿,其中印度教徒占82.41%,穆斯林占11.67%,基督教徒占2.32%,锡克教徒占1.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等宗教信徒以及一些无法确定宗教属性的人占0.43%。显而易见,印度宗教主要有两大体系,即本土体系和外来体系;前者包括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等,后者包括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同样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两个时期对中世纪印度教帕克蒂运动作了介绍 ,重点对中世纪后期该运动的各个流派作了详细的分析 ,并从六个方面总结了该运动在印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姜景奎 《南亚研究》2009,(1):157-160
对整个世界来说,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而成为极不寻常的一年。对中国人来说,2008年也极不寻常,在与整个世界共同面对金融危机的同时,我们既遭遇了天灾也经历了人祸,当然也有荣耀和骄傲。不过,笔者还有一番感触,那就是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若干表现。  相似文献   
9.
梵剧《沙恭达罗》的显在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戏剧是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沙恭达罗》是其最重要的分支古典梵语戏剧中最优秀也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本。该剧受到西方的广泛欢迎,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与其它两大戏剧体系的优秀作品一样,《沙恭达罗》在叙事方面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它的序幕叙事非常独特,不同于西方的歌队叙事,但与中国的“先声”叙事、“传概”叙事等相似。其用以叙人、叙事、叙景和叙情的独白、对白、旁白等都十分成功。长时空独白叙事、插曲叙事、幕后语叙事等也是该剧的重要特色。其剧名和幕名叙事是其它戏剧体系的作品中十分罕见的叙事类型。除第一文本叙事即主体台词叙事以外,《沙恭达罗》的第二文本叙事即舞台提示叙事也比较成功,但不太全面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后成书的印度现存最早、至今仍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梵语戏剧学著作《舞论》中有这样的记述:在第七摩奴时期的三分时代,以因陀罗为首的众天神向创造之神大梵天请求道:“我们希望有一种既能看又能听的娱乐。首陀罗种姓不能听取吠陀经典,因此,请创造另一种适合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