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两大重要发现之一,从新型的视域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唯物史观作为独特而新型的历史观,在哲学思维方式上,从人本学跨向了客体向度逻辑层面即社会存在论,而在主体向度逻辑层面上做了异化论到物象化论的转变.在基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基础范畴之上,为世人展现了新型历史观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2.
面对着20世纪上半叶西方世界的文化危机,即人的物化和异化、技术世界对人类的驾驭与奴役、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消解、科学世界的膨胀与生活世界的消逝等等,以此为文化背景,唤醒人内在的超越的和批判的本性,即乌托邦的精神,扬弃和超越以物化和异化为特征的文化——历史困境,从而实现人的自我解放,使人真正成为历史进程创造性的主体,这即是笔者所要达到的哲学主题。  相似文献   
3.
以教育为手段使人臻于成熟理性的最高目标便是社会道德的养成,而培养这样的尽善道德观所需要的教材应该在各式各样的"共同体"里选择,以此来为人的完整性服务。社会教育就是要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团体生活和民族生活等各种生活中产生关联作用,促进生活共同体的提升。因为所有教育的根本和生活的根本均是要取得公民道德陶冶、社会道德建设完善、社会共同体和谐的终极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的梳理,分析共同体视域下的个人及其与共同体关系。分析认为,处于共同体之中的个人,有其特殊的价值存在性与目的性;要想从孤独的个体演变成共同体中的人,需要具备一系列特质,如身份的认同、成员资格的获取、拥有的权利以及承担的义务;只有具有以上特征或经历相关过程,其对于至善觅寻的终极价值诉求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