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始于戊戌维新,维新派思想家们面对丧权辱国的危险处境,正确的指出,要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就必须在中国进行资本主义的社会变革。而进行资本主义变革的首要障碍是君权神授,由此对君权展开了批判,并进一步对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中国国民的奴隶性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开民智的主张,指出只有开民智,才能使中国人具备理性精神,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主人地位,从而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与义务,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变革,实现国家的自由,独立,富强。  相似文献   
2.
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和儒家在战国时代并称为“显学”,两大流派在救世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将焦点聚集到了爱上,都努力从爱出发,来挽救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两家的不同在于“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吕氏春秋·不二》)。两家对爱的不同理解和阐发,以及他们在推行爱的方法和途径上的不同,决定了两个流派迥然不同的历史命运。儒家曾一度被“独尊”,而墨学在秦汉之后逐渐式微,其思想内容被融入儒家思想体系中,而原本的体系成为绝学。但表面看来虽然历史命运不同,内涵上却是差别与共通并存。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保障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同时社会保障的最直接的目标是要保证社会公正.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应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地位以及保障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实现.我国的社会保障经历了一个从"由上至下"到国家与社会有机互动结合的历程,这一历程也是公民的主体性地位逐步得以实现的过程.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应该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和谐理念的前提下,形成一张涵盖纵向与横向相互交错的立体之网.  相似文献   
4.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思想历程。期间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和新文化运动,公共知识分子的思想经历了由拒斥西方文化到逐步接受、最后以西方文化取代传统中国文化体系的艰难历程。在此过程中,近代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也在中国从超稳定结构过渡到开放性结构中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面临着社会治理理念的重大变革——由构建法制社会转向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进步无疑会引起既有的社会制度与政治目标之间呈现一定程度的张力。如何正确看待这一张力,并且以和谐社会的理念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与政治目标之间的有机融合,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个体与政治体之间并非直接相关,个体是通过社会层级结构将自身融入社会整体,通过此社会整体与政治体产生有机联系,因此,有效协调社会层级结构内部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谋求事实性与价值性之间的和谐发展,是推动中国社会迈向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班级活动质量高低取决于班级文化为学生提供的发展条件,但是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由于对班级文化的肤浅理解、班级文化建设内容偏狭、缺乏相应理论指导,导致班级文化建设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文中提出了介绍或构建班级文化建设理论模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抓住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三条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