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高中语文《促织》一文,课本中对题目《促织》的注解仅指出“促织,蟋蟀”。据此,学生只懂得“促织”是“蟋蟀”的别名,阅读课文后才知道内容是写明朝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追求享乐,征集蟋蟀,而使成名一家饱受蹂躏的故事。同一昆虫,“蟋蟀”与“促织”那一个得名在前?蒲松龄为什么不以“蟀蟀”为题,而以“促织”为题?如果教师不作进一步阐述,学生势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2.
为了培养中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作了如下几种尝试。 找出“文眼”抓住关键性的语句。例如教《石钟山记》时,抓住两个“疑”字,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积极思考,领会到:两个“疑”字,意在提出问题,既设立靶子以供批驳,也为下文游石钟山探其得名的缘由巧妙地作了铺垫。郦只说“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没有讲出发出声音的关键所在,钟磐在水中都不能出声,何况石头呢?无怪乎“人常疑之”。这为叹郦说简略伏笔;李说石头能发出“函胡”“清越”的声音。“函胡” “清越”未必是钟声,石头能敲击函胡清越声音的多得很,为什么这里独以钟名,这又为笑李说浅陋伏笔。文中一笑小童持斧扣石的举动,实质是对李勃“扣而聆之”的彻底否定,意在证明自己“疑得有理”。二笑则是作者通过探索证实郦道元之说不可靠后流露出的欢悦之笑,又是照应正文中的“人常疑之”。这样,叹郦之简,笑李之陋则是紧接着郦、李两种错误说法而作出的精当评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