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封建小农由于个体经济的不稳定性,经受不住天灾人祸的打击,很容易破产流亡。流民问题始终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西汉也不例外。本文试就西汉流民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2.
“孝文改制”上距西晋灭亡一百五十余年,下离隋统一南北九十年左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件大事。改制成功,对拓跋族来说,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对中华民族来说,有利于民族的大融合。它历来被治史者关注,是理所当然的。本文拟就其成功的主观原因作一些探讨。在进入正题之前,首先要弄清谁是改制的关键人物,对改革起主导作用。近年来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颇有分歧。有主张以冯氏为主的,也有主张以元宏为主的。我们若从元宏继位后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问题不难辨清。因为在元宏即位的最初六年,国家大事仍由太上皇元弘过问。元弘去世,冯氏才临朝称制,历时五年。自太和五年至十四年,这十年则为冯氏和元宏共同执政。开始元宏年仅十五岁,应该还是冯氏所起  相似文献   
3.
公元十二世纪前期,在我国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岳飞(1103-1141)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在抗金事业上:他一贯坚决反对投降派的妥协投降活动,始终坚持抗击女真贵族的野蛮掠夺战争,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曾经起过积极而有益的进步作用,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但是,在“四人帮”影射史学猖獗泛滥之时,岳飞却成了深受凌辱的历史人物之一。“四人帮”一伙硬给岳飞戴上一顶反动儒家的高帽子,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庙和岳坟横遭破环,保存在岳庙内的…  相似文献   
4.
东汉政府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样,为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力图尽可能多地控制民数。可是封建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又使它和别的王朝相同,无法解决与此密切相关的流民问题。不过,由于阶级力量对比,地主阶级内部各阶层政治经济力量消长,以及统治阶级所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差异,东汉时期的流民问题,在其严重程度和表现形态上,呈现出某些不同于其他王朝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不仅以其巨著《论衡》闻名于世,更因秉性耿直不逢迎权贵而广受后人崇敬。不过人们在《论衡》的有些篇章中,却发现某些颂汉的内容言过其实,特别是对章帝的溢美之辞,似与其清高品格不相一致。这究竟是为什么?不能不引起学者格外的关注。本文拟谈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同行。一、有关王充过分颂汉原因的几种解释在探讨王充颂汉原因时,从《论衡》的《齐世》、《宣汉》、《恢国》诸篇中,不难发现王充对“世俗之性,如褒古而毁今,少所见而多所闻”的厚古薄今倾向有所不满①,主张历史是进化发展的。他认为“实…  相似文献   
6.
北魏孝文帝元宏,以实行改制,著称于世。他的改制,内容繁复,作用各异。后人评价见仁见智,看法颇为分歧。其中惟“定族姓”一项,古今史家基本持否定态度。早在北宋,司马光曾不无惋惜地说:“选举之法,先门地而后贤才,此魏晋之深弊,而历代相因,莫之能改也。夫君子、小人,不在于世禄和侧微,以今日视之,愚智所同知也;当是之时,虽魏孝文之贤,犹不免斯蔽。”清代赵翼虽未曾专门批评“定族姓”,但有一个对汉化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