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5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殷商乙丁制是地缘共生的两个血缘族群轮流执政的政权继承方式,具体是"兄终弟及"和"舅死甥继"两种继位方式;西周时期改为单亲男系的"父死子继",乙丁制却以昭穆庙制的方式延续下来,为后世儒家造成解释上的困难.道家老子思想的历史源头在殷商,儒家孔子思想的历史源头在西周.通过从血缘继替和地缘共生角度对儒道历史渊源的考察,可以厘清儒道两家在重血缘和重地缘上的纠葛.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2005年4月9日,第五期"中原哲学论坛"对崔大华先生所著<儒学引论>进行了深入研讨,认为崔先生用结构的、历史的、比较的方法,结撰了一个以仁、礼、天命组建起来的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儒学的内在架构,这一独创性的思想在儒学研究中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为现代儒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安继民 《中州学刊》2007,(2):146-150
究竟是以道解儒的思想旨趣置向秀于进儒退道的两难之间,还是他生性的犹疑使得他在思想上采取了儒道兼综的进路,这些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向秀的思想遗产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大转折,儒道之间从此便难舍难分,综归为一,为中国文化此后的发展奠定了人生境遇处理以及学理和心理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儒家强调以礼制情,道家强调的则是以理化情。情/理的悖论必须通过一生修养过程才能获得某种动态的平衡性,这是中华人本主义价值多元的基础。强调关系人的是儒家的仁道,强调个体人的是道家的德道。儒家强调群体,道家强调个体。中国哲学强调人在对自我心性修养的工夫历练中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即成为什么;西方哲学则强调人作为"类"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的外在知识。后者是在理性框架内对人的认识性描述,前者则在儒家亲在/道家缘在的框架内对人的自我实现过程及方法的探究。从这一根本性差异出发,我们试图以中国一重化生活世界与西方一神教商业文明展开对话:(一)时间自然性与空间自然性的差异;(二)生活世界价值优先与形上存在知识至上的差异;(三)易学阴阳思想方法与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差异。新时期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支撑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易学主干儒道主体的文化传统秩序优先原则与自然性自由形成相对稳定的张力结构。立足于这一结构和当代实际的整体态势,人本主义在学理上表现为三种价值向度:(一)回归生活的基本价值(二)和谐润德的现实向度(三)确立信念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5.
安继民 《中州学刊》2005,(5):140-143
本文从一个直观的想法出发,即古今中外任何文明都禁止胡作非为,任何文化都管不住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即言论自由有其区域和时代的相对性;试图开发出中国传统中儒家宗法主义秩序和道家自然主义自由的功能性资源,以便推动秩序与自由向它的现代形态,即法治和民主的中国特色转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君臣父子”的逻辑语言学分析,确立儒家宗法主义的逻辑起点:“子”之角色。①首先回答逻辑分析如何可能的问题,然后证明儒家宗法主义的逻辑起点。由于“子”这种角色是天命性的角色,因此带有道家自然主义的不可排拒性;儒家的把人当“子”看和道家的“把人当人看”从而构成儒、道两家的理论起点分野。  相似文献   
7.
庄子悲剧意识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继民 《中州学刊》2001,(4):112-116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缺乏西方式的悲剧精神,却具有庄子式的悲剧意识.庄子悲剧意识不同于西方式奋斗、挣扎的悲剧精神和基督教的"救赎”,而是通过"忘”来"体道”.这是一种高级的"自欺”.正在现代化的中国要走出这种"自欺”,去勇敢面对人生的真实并在现实生活中承受它.  相似文献   
8.
安继民 《中州学刊》2004,(5):151-156
中国哲学以一元、自因和时间性的特征而与欧美哲学的二元、他因和空间性哲学相区别.儒道两家都为中国哲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从"道与理"、"人与物"、"知与行"三个方面来论证.这种论证归结起来可以说明:儒家宗法主义和道家自然主义在政治、伦理表层的对立,同时也就说明了宗法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自然主义,所以,儒家和道家又互补性地建构了中国哲学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论庄惠之争     
论庄惠之争安继民(河南省社科院哲学所)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思想充分发展了道家思想的所有方面。惠子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是先秦诸子中最有科学素质和世俗精神的人。庄惠之间那饶有情趣的学术争论,自然会给我们留下诸多启迪和思考,本文拟略...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语境中,伦理指儒家的"仁",道德指道家的"德".在后世的发展中,二者以某种内圣外王的方式互补展开,既解决人生的安身立命问题,也解决大一统前提下政治上的治乱兴衰问题.这种思想方法背后由一种共同哲学理念支撑,从而导致中西迥异的两种哲学理念和两种思想方法.中国人不设定先验绝对的本体,不求真而求道.这迥异于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理智"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