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来叠映在荧屏上的某些影视,以其立体型的大众传播优势,接连不断地打破着广大观众的心理平衡。《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上海滩》……无不一次次成为街谈巷议的中心。此中的爱情线索,更成为饭后茶余的恒久话题。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如果离开了社会心理学去解释文艺的魅力,便“会一步也动不得”。从这个视角来观照这些社会反响,便会顿悟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它们吻合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尤其是作为“深度心理”  相似文献   
2.
传统并不仅是凝固的过去,更是一种活泼泼的发展。文化的流衍没有终结,也不可能有什么终结。它渗透在人们的血液里、涌动于可感可触的现实中,使当代的文学风气成为它的特定演变——既是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革新传统文化的产物。任何一个作家、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在这一新旧交替的时风下继承和汲取的。同时,他们又以自己的创造参与了这一时风的形成与发展。任何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都要通过当代文化的中介方能对作家发生实际的影响。本文试图透过老舍与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密不可分的关系略作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3.
老舍和风俗,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中已近乎合二而一了。提起这一异秉的作家,人们会马上想起他笔下一帧帧浓烈而独特的风俗画卷;论及他创作的艺术特色,“北京味”又会成为立刻跳入脑海的中心概括词。北京,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与中国千余年来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它的风俗文化就不仅只具有地域性,而且更富有整个民族风俗的代表性。自然,老舍充盈着风俗味的作品中,民情风俗的表现从来就不是民俗学式的静态记载考订和抽象归纳总结,而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心理学式的观察和思索。  相似文献   
4.
恒古迄今,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客观对象,几乎都是一样的。但衡量它们在各个历史阶段发展水平的高低,却主要看不同时代的人类观念类型和思维方式的区别。在文学与文学交流中,潜隐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样是比浮面的对象材料更活泼更具实质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仅以下的数字,或许已能说明年龄心理与中国现代文学有血脉关系: 倡导“文学革命”的《新青年》编辑们,发难时大都二、三十岁。李大钊28岁、胡适26岁、刘半农26岁、钱玄同30岁,连主编陈独秀也只有38岁。为新文学“创体开派”的第一代作家,登上文坛的年龄要更轻一些。为新诗奠基时的郭沫若28岁;创“格律诗派”时的闻一多24岁;开浪漫派小说之风的郁达夫25岁;闯出  相似文献   
6.
国外产生了三次老舍作品的翻译高潮。一个民族的文化珍品在为他民族所接受时,难免会产生因政治、外交、民族风习、时尚等需要而产生的择取时的变形现象;这种变形终将向审美自身复归。作家本人的国际旅行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是现代社会中作家及其作品在域外引起关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世界各民族学者对老舍及作品的研究有一批各具特色的论著,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已出现了一个世界性、民族性、审美个性相统一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