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 鲁迅《故事新编》的讨论,从1956年上海《文艺月报》那次颇具规模的集中讨论算起,已有三十多年了。近十年来,仍不时有涉及讨论的文章发表,可以说,至今还是处在继续讨论中。在众说纷纭的讨论意见中,主要的双方实际上是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的。一方是从“针对现实”、“熔古铸今”的“讽刺性”的政治功利角度去立论,一定程度地漠视艺  相似文献   
2.
<正> 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四年十月给政治局及其他同志的《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下简称“信”)和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流传过的有关《红楼梦》的几条零碎的谈话(下简称“谈话”),被当作“最高指示”一直左右着红学理论界达二三十年,其中包括红学的两场大运动:五十年代的“批俞运动”和七十年代的“评红运动”(也称“评红热”)。对于这些“谈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红学界有同志曾试图给以分析评价,也引起过争论;但后来由于某种至今尚未公布的原因,讨论未能真正展开,问题没有解  相似文献   
3.
<正> 最近,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六六六期发表了裴斐的《白居易诗歌理论与实践之再认识》,文中指出这样的事实:现在通行的文学史教科书里,白居易《与元九书》不但被推崇为“最全面、最系统、最有力地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还被说成为白氏“领导新乐府运动的纲领”。裴文认为:“为政治服务无论多么重要。究竟不是诗歌的唯一功能。把这种谁也无法实行的主张视为现实主义诗论,同我们长期以来对文学思想性存在的狭隘理解是分不开的,现在  相似文献   
4.
<正>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下简称朱编)上册.《论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篇末一段的标点是: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又该篇注释第32条说:“唯求……”“唯赤……”两句“同为孔子先从反面发问之词,然后加说以明。”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但是,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下简称郭编)对同一段文字的标点则是:  相似文献   
5.
<正> 当前,鲁迅研究已颇有进展,论著不少;对前期鲁迅的研究,近几年也有了加强,涉及了若干过去未受注意的领域;然而,研究探讨前期鲁迅的文化意识的文章,似乎还不多见。本文试图提出“五四”时期鲁迅的“世界人”的文化意识问题,从几个有关侧面作一点阐述,为当前这个随着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而兴起的文化讨论热潮整理一份粗略的文化思想材料,并说一些不成熟的理解,以供参考。如有疏误,欢迎指教。  相似文献   
6.
<正> 今年初,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俞平伯先生举行学术庆贺会。作为“新红学”的奠基人之一俞平伯和他的红学研究的贡献,已有若干同志作了比较公正的评价,并在一些主要方面基本上澄清了一九五四年的“批俞运动”被混淆的问题。这是双百方针在红学界得到贯彻的重要标志,是令人鼓舞的。然而,作为“新红学”的另一位奠基人胡适,他的《红楼梦考证》等著作的历史贡献,却由于他后期政治思想的反动性,至今尚未得到实事求是的论定。虽然这几年陆续有一些同志在红学史专文或专著的有关章节中对这些问题有所论述,但不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