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基于汉语词汇的同一性原则,上古时期汉语"败"应该是两个词,即"败1"和"败2"。清声母的"败1"表他动,句法表现为"NP1(施事)+败1+NP2";浊声母的"败2"表自动,句法表现为"NP(当事)+败2",二者具有不同的语义结构。随着语言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转换,部分"败1"向"败2"转变,尤其是受事主语句中,演变的结果是"败1"和"败2"融合为一个"败"。这种类型的演变只能对"败"等原来靠清浊别义等语音手段来区分他动和自动的词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焦点理论出发,通过在最小对立对儿中鉴别工具短语"以"字介词结构前置和后置的功能和意义差别,以"易之以羊"和"以羊易之"为突破口,证明:"以"字介词结构前置时表"方式",后置时表"完成";"以"字结构的前置与"完成"语义标记的演进密切相关,而中古时期的相关语言现象验证了这一观点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