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通过对视觉造型教育所存在的范围及基础内涵,进行发展性的把握。提出对视觉造型教育的目标进行相对独立性的动态规划,关键之一是把握教育对象的整体学习阶段,以通识教育的方式来重点构建中小学阶段的美育启蒙和人文熏陶,延伸式构建高等教育阶段扩展性和探究性学习的发展内容,其内容涉及广泛的艺术文化领域和社会热点研究;关键之二是实践体验与社会环境资源的运用,在工作环境的审美体验中获得成长和发展;关键之三是以特色教育为先导的学科互融,文、艺、理、工的学科互渗,贯彻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原则。这一构造过程以延伸式动态教育调节、课程名称的动态调节和教师角色的动态调节,来作用于视觉艺术范围内的专业和非专业受教育者的实践体验,以此来引导视觉造型教育目标的相对独立性,为社会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创新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视觉氛围中公共性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以精神文化的社会活力来认同视觉氛围下视觉资本的积累,有意识地建立创造事物和表达事物间的动态博弈愿望,突出表现视觉文化的理想视觉点,从而产生文化理解上的和谐态度;二是以视觉表达的活力来加强形态、色彩和形式元素间的知觉关联,并在视觉理想化思维的推动下,加强人们对视觉氛围中公共性因素的感染度以及发展儿童视觉美感教育的成长环境。尝试在视觉表达方面,寻找精神文化的社会活力与视觉表达的人文活力相适应,用形态、色彩和形式元素的审美共通性来增强视觉氛围中的视觉认知能力。提出在精神文化的社会活力和视觉表达的人文活力的基础上,用图式逻辑的推理方式达到视觉环节的知觉关联(近似形、近似色和近似形式的相互关联;同类形、同类色和同类形式的相互关联;对比形、对比色和对比形式的相互关联),以此来奠定和提升视觉氛围中的视觉质量,从而塑造视觉氛围中公共性因素——人类社会的和谐教育,并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热爱和平教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线状因素在形状、形态中有丰富的表现性 ,本文在线状化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导出形状、形态中线状在空间的成因元素—线依据、线语言、线状的连接、线状的错视、线状的汇聚结构。并通过形状、形态中线状的汇聚结构对设计者意图的模拟 ,探讨更好地利用意图支持线状化的丰富表现性。  相似文献   
4.
探论形状美与色彩美的互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状和色彩所体现的美是一对互助而又为一体的综合现象 ,把两者理性化地结合能加强视觉中体验美的意义。本文在视觉系统中 ,以深度知觉线索中的双眼视差、色觉三原色学说、视觉的生理补色和意念对色觉的作用为基础 ,通过艺术直觉中的审美情感、审美情绪、审美情趣、审美性情、审美心情五种心理和精神现象的体验 ,对色彩美和形状美进行共同分析 ,得出形与色为一体所产生的美在设计中应遵循理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师晟  李敏 《南方论刊》2022,(12):28-30+46
思想建设以整体性责任的共同体意识勾画出对时代要求的认知,并始终在责权一致的履职之中来明确把握思想性价值的整体脉络:生成的责任逻辑、造就的责任共识、实现的责任目标。因此,通过党的思想建设需要整体性思想和整体式行动的认知结构来不断净化忠于职责、为民服务的责任情境,成为弘扬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思想动力,也就是通过价值塑造的战疫情境来理解时代精神的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6.
形状创造的优美程度包含线状因素中曲状线现象的融合 ,平面设计中曲状线在形状结构间的安置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曲状线现象的分析 ,试图找出视觉艺术中曲状线语汇的创造及在形状中的应用方式 ,以此来探讨各类不同特点的曲状线在形状中的表现以及与其它语言因素的内在联系 ,并阐明形状美产生的内在因素是由曲状线在精神、心理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师晟  李敏 《南方论刊》2023,(3):106-109
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责任主体的价值认同,以对称哲学范式中所涉及相应性逻辑关系为认知方式,来理解责任共同体需要建立起价值判断的主导性秩序,从而增强责任主体的工作落实力。通过责任情境的价值叙事,让责任担当的服务思想来强化价值性认知和思想性塑造的一致性,也就是以高校思想阵地中党的思想引领与党外知识分子接受思想的对称性整体结构,来确保党与党外知识分子主客体间的责任协同,以此推动党外知识分子作为责任主体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