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视角全面地探讨灾难情境下的人们的社会心态变化规律及其特点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生物学视角的研究成果表明,灾难后的心理行为变化源于人类前额叶的高级认知控制功能受到应激影响的条件下转变为由杏仁核所主导的快速情绪反应模式。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分析认为,灾难后的心理行为变化可看做进化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双重意义上的心理原始化过程。社会文化视角的分析认为,灾难后的心理行为变化可看做一种社会文化心态模式从"平时状态"向"灾难应急模式"的转换。这三个视角的研究分析既有内在本质的联系,也遵循各自不同的逻辑,只有将这三个视角结合起来考虑,我们才能获得对于灾难后社会心态变化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2.
3.
根据对"5.12"汶川大地震期间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并基于以往有关重大灾难后民众的心理行为研究,文章提出:灾难性事件会激活"预埋"在我们的生理遗传结构、心理反应倾向以及社会文化传承中的一整套古老的应对模式,此模式经由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条件与规范的约束和修饰之后,表现为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式,而其核心则为灾难后心理行为上的原始化回归过程。文章从精神分析和进化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心理行为上的原始化回归何以能够帮助人类适应灾难,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求更好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将围绕灾难后心理行为原始化回归过程的短期与长期变化探讨和分析灾难后的心理行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