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郭沫若编辑出版实践与文学活动的互动效应凸现在 :一方面郭沫若的编辑出版行为催生他的文学创作 ,为其多元化的创作实践提供实验场 ,为其文学思想提供宣扬的阵地 ,为自己培养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 ,对自己文学地位的形成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另一方面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促使其向编辑出版业渗进 ,同时自己及同仁稳定的创作风格对刊物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以作者身份介入编辑出版 ,有助于树立作者意识  相似文献   
2.
责任编辑的学术道德责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腐败是学术自由与学术道德责任的失衡。责任编辑是整治学术腐败环节中的关键。增强责任编辑的学术道德责任是当前把持学术阵地纯洁性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要求责任编辑加强自律,严格遵循学术规范,提高编辑加工质量的同时,还应强化对责任编辑的道德责任教育,提倡编辑批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法制,规范责任编辑的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的编辑实践对创造社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直接促进了创造社的诞生;藉刊物的舆论导向,向既存的“为人生的艺术”发起攻击,通过论战,在文坛上竖起了自己的旗帜;在编辑活动中,有意拓展作者群,为创造社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资源;把握创造社编辑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从少年开始,死亡悲剧就无时无刻不叩击着他的心扉。冥思死亡的意义,探求有限与无限的分裂,便成了郭沫若浪漫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他的许多诗作、史剧都是探索生死关系的绝唱。死亡,对郭沫若来说,既是生的逃避和不堪承受的浊世的解脱,也是促使新生命创造的前提,更是一种高度自觉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个体毁灭。 为叙述的方便,本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郭沫若死亡意识形成、发展变化分为早期(少年时代)、中期(“五四”时期)和后期(大革命以后)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