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言文使用的语言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及表达方式上,都有诸多不同,尤其词、句差别更大。因此,语言差异就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障碍。语言分析的落脚点是词义和句意。词义和句意涉及到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等各方面,但分析时又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主要之点,因词因句而异。有的需要追本溯源,与本义挂上钩;有的需要从语音入手,因声求义并讲明语音与句式的关系;有的需要分析词在句中的位置,辨析词性、成分;有的需要抓住语序,分析语意重心和句式;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诗歌史上,南朝时代是由自然音韵过渡到人工声律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产生了格律诗的雏形“永明体”和对我国诗歌音乐美的理论起了奠基作用的“永明声律”。一、诗文对声律的要求诗歌本是一种音乐文学。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关于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礼,乐工们依次为他演奏了诗三百篇的记载,和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诗三百五篇,孔子  相似文献   
3.
现代普通话没有入声。广大的北方方言区(除山西省及其临近地区外)、西北方言区及西南方言区都没有入声。但是在大多数南方方言区中,例如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以及北方的山西省周围,至今还都保留着入声。在我们汉语历史上,入声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声调,存在了几千年。我们研究古代语音必须了解它,它对阅读古代诗文也很重要。作为古代汉语的一项基本知识,这里就把入声的来龙去脉讲一个概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说的“汉字音义关系”,主要是指“隋唐语音巨变”“’以前亦即汉语“中古音”以前的音义关系,其次也包括后代沿袭“中古吉”的文言文所表示的音义关系.汉字因属“表意文字”体系,形义关系比较显明,而者义关系则比较隐蔽.但从理解汉字表义的所以然和有助于读懂古书的角度看,正如段工栽在《广雅疏证序》中说的:“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者”.即是说音义关系比形义关系更加重要.一、“大偶然”中的“小必然”任何事物的名称跟事物的性质是没有共同之点的.语音与语义本无必然的联系,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可以用不同…  相似文献   
5.
语法是随着语言一起出现的,有了语言就已有语法存在.各民族、各个国家的语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语法同样如此.因此,探讨各民族、各个国家的语法,应该是共性、个性兼顾,而以个性为主.一、对于中国传统语法的不同认识关于中国的传统语法,迄今为止有三种认识:一种是认为汉语语法学的开创之作《马氏文通》和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奠基著作《新著国语文法》,形成了汉语语法学的最早传统,标志着汉语传统语法学的建立.[1]另一种则认为“中国的语法严格说来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传统’.因此说不上中国的传统语法.”[2]另外还有人认为中…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一字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含有声、韵、调三个要素,所谓对字音的认识,就是对声、韵、调的认识,另外还包括对把所有的字音汇集起来的整个语音系统的认识。正像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可能一下子完成一样,古人对字音的认识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对汉字的字音虽然习以为常,天天都在说,都在用,但字音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成素?成素与成素是怎样结合的?等等,都是长期处于“身在其中而不自觉”的状态.后来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才恍然大悟,对音节构成才由含混、朦胧到逐渐清晰,对汉语语音系统才由一个又一个字音的个别感觉上升到…  相似文献   
7.
略谈包世臣的文学思想与诗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兵农之所宜,通王伯(霸)之所造,储将相于渔樵,定治安于莽草。身用术行,酬价尽职。驱策百万于边陲,抚摩亿兆于祍席。贤哲连茹,奸佞绝迹。外无窃发之虞,内寝追胥之役……否则撰临驭之规,陈治平之理,乐情志以终身,垂信则于来世。”—— 《七辩》这是包世臣所说的“君子奉天之大道”,即他的学术途径与政治理想。这里所表现的政治热情与胸襟气概,与李白的《大猎赋》颇为近似。李白的政治著作没有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8.
自从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提出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理论以来,语言分析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我国也陆续出现了与此有关的一些新学说,如吕叔湘先生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说(见吕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郭绍虞先生的“语法修辞是一家”说(见郭著《汉语语法修辞新探》,朱德熙先生的“结构、语义、表达三平面”说(见朱著《语法答问》),胡裕树、张彬二位先生的“句法、语义、语用三平面”说(见二位先生合写的《句子分析漫谈》),等等。这些新理论、新学说给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虚词为数不多,迄今为止收录最多的《古汉语虚词通释》(社科院何乐士等编)共收录虚词字639个,其中常用的不到两百,与总数多达数万的实词字相较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在古代语言中,虚词字出现的频率却远比实词高。例如《鸿门宴》中这句话:“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十个字中就有五个是虚词。《孟子》一书中,总字数34685个,其中单是“之”字(绝大部分作虚词用)就出现1902次;全作虚词用的“也”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立者索绪尔提出“语言本身是个系统”。但由于他排斥意义,仅限于声音、文字的语言表层。50年代美国乔姆斯基在其创立的“转换生成语言学”中提出“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理论,补充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所欠缺的另一半,使语言的系统性成为内外俱全的“完形”。但乔论着重“生成”,若把它转为“阐释”,还有待于“系统论”在语言中的运用。本文试图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古代语言上的“通摄”问题:对语言整体结构的形状提出“有形系统”与“无形系统”;对语言诸要素的存在状态提出“静态性存在”与“动态性存在”;然后再用“价值存在于关系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字、词、语句、篇章以及语音、音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