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面对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盲目、简单地对待各种文化交流;后殖民话题的提出,并不是第三世界学者的妄想和某种企图,而是出于对文化对话与交流中实际存在的话语霸权的提防。但我们并不是要争夺甚至建立起另一种霸权,而是在文化多元的期盼中提倡一种真正平等的对话。表现在比较文学领域,便是中国学派所提倡的跨异质文明的对话理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对隐逸文化的形成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安土乐天,安贫自得的生活情趣;(二)特有的天人意识;(三)重生意识.这三方面在中国传统隐逸文化中得到了极鲜明而突出的体现,并成为其重要内容.由此表现出二者之间血肉相连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3.
面对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盲目、简单地对待各种文化交流;后殖民话题的提出,并不是第三世界学者的妄想和某种企图,而是出于对文化对话与交流中实际存在的话语霸权的提防。但我们并不是要争夺甚至建立起另一种霸权,而是在文化多元的期盼中提倡一种真正平等的对话。表现在比较文学领域,便是中国学派所提倡的跨异质文明的对话理论。  相似文献   
4.
皎然“逸格”论及其隐逸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皎然的逸格论,跟隐逸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逸格既包含了对文学创作主体所进行的创作活动的规定和要求,又指陈了中国传统艺术活动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即有效地传达主体固有之品格,使为人与为文获得完美的统一.如此,则人生与艺术也就合而为一,人生即艺术,艺术亦即人生.此乃中国传统艺术之真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5.
实际上 ,比较文学中的“话语权”问题 ,不止今日始 ,而是一直存在于比较文学发展史当中的。比较文学诞生的最初动因是开放性、发展性和世界性的。其时 ,孟德斯鸠的“世界主义”思想与歌德“世界文学”观的提出 ,对它的产生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但是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法国学派那里 ,却明显地表现出了文学沙文主义的问题。其代表人物梵·第根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做法 ,虽然替比较文学争得了独立的研究领域 ,但他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严格区分 ,却显然已经开始违背比较文学诞生…  相似文献   
6.
我们认为,正是在分外关注人际、人事这一传统特色上,隐逸文化与先秦诸子文化契合一致。而就历史发展阶段而言,宽泛意义上的隐逸文化,自始起即表现为对现实人事的关注,至先秦时期,诸子纷纷讨论、总结了隐逸文化中的这一人事人生内容,并在此点上呈现为不同的面貌和形态。由此意义上讲,它既表现了诸子(即士)文化对隐逸文化的广泛继承,同时又标志着狭义的隐逸文化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7.
在极度重“史”的文化传统中 ,隐逸文化最后成熟的显性标志乃在于 ,隐逸作为一个阶层被纳入到了这一传统当中。从正史、私史两方面进行考察 :二者互为补充地体现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上到下的整个社会对隐逸阶层的全面肯定 ,而显示出隐逸文化的最终成熟来。其成熟还表现在对“隐逸”研究的日益深入细致方面。  相似文献   
8.
就齐文化所独具的内涵而言,它跟隐逸文化有冲突的地方,但隐逸文化在齐文化史上却并没有因此而消亡.齐文化中的隐逸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齐人豁达和不拘泥的民风,使之能够对古代中国士人均面临的仕与隐的问题做出自如选择;二是在齐地尤其发达并进而影响到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术神仙之说,对齐地隐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作用明显.这既是在看似与隐逸文化相冲突的齐文化中却又能够产生出隐逸文化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齐文化对中华隐逸文化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