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我国汉族以外的众多民族,大都生活在边陲地区,各民族先民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从公元3世纪到13世纪,即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以至宋、辽、金,中国社会经历了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发展的大变化,民族关系也发生了巨变。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纷纷进入中原,演出了长达135年的十六国政权交替的活剧。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和  相似文献   
2.
公元14世纪,我国元代著名戏曲家郑廷玉创作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讽刺喜剧《看钱奴》,塑造了虚伪、刻薄、吝啬的“看钱奴”贾仁的形象。300多年后,在法国杰出喜剧作家莫里哀的笔下,也出现了以贪婪、无情、吝啬著称的阿巴公——讽刺喜剧《悭吝人》的主人公——这个典型的“悭吝人”。东方的“看钱奴”,西方的“悭百人”遥遥相对,而又惊人相似;仔细品味,虽异曲同工,但也同中有异。本文试图以《看钱奴》和《悭吝人》为例对中西古典戏剧作粗略的比较,透过戏剧文学现象,在横向比较中,以初步探讨中西古典  相似文献   
3.
魏明伦同志的川剧《潘金莲》一经问世,给正在为戏曲改革热烈争鸣的戏剧界带来新的冲击波。一时间,评家纷起,众说纷纭。尽管褒贬不一,但其强烈反响,已远远超过戏剧界乃至文化界。地处大西北的边远城市西宁,竟有京剧、豫剧两家剧院同时移植并上演该剧,引起不小的轰动,众口争说《潘金莲》,其盛况为多年所未有。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丁玲,从二十年代末,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蜚声文坛起,在半个多世纪里,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评论和戏剧作品。她的小说创作数量多,成就突出,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评论。对丁玲的散文创作,研究也比较深入。而对她的戏剧创作,也许由于成就不及小说、散文的缘故,未能引起评论界的应有注意。但戏剧创作是丁玲文艺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的小说、散文的创作特色在戏剧作品中多有体现。研究作家戏剧作品的特色,对全面认识丁玲同志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古时期民族审美意识的演进》一文里,我们从审美中心不断转移、艺术思维走向自觉、表现形式富有意味、审美主体更趋成熟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古时期(公元3世纪至13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的演进状况和规律.而作为民族审美意识演进的突出标志,就是作为审美意识物化形式的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历时千年,中国社会由动乱走向统一,民族交流、融合空前活跃.民族精神的大解放带来了文学的兴盛发展:千姿百态的民族歌舞从边地走向中原,从中国走向世界,独领风骚而又历久不衰;带有神秘色彩的民族造型艺术与中原艺术各展异彩,在中华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艺术丰碑;饱蘸民族血汗书写的民族史诗,是民族生存、奋斗、发展的历史壮歌与悲歌、更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耸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民族诗人以灿烂的诗章织造了一个美的诗化世界.一、独领风骚的旋律——民族歌舞中国是个古老的歌舞王国,众多的周边少数民族尤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它们以绚丽多彩的旋律  相似文献   
6.
论中古时期民族文化的大交流──我国少数民族古代审美文化研究彭书麟公元3世纪至13世纪,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以至宋、辽、金各个朝代的更替。我国各民族在一千年漫长的岁月里,由大迁徙、大融合而走向大统一和大发展。其间,西晋末年开始的历时...  相似文献   
7.
在祖国的大西北,在层峦叠嶂的祁连山东南麓,生活着一个勤劳、善良,纯朴的兄弟民族——土族。他们世世代代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人口已达十五万多。土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也有崇拜多神的民间信仰。千百年来,宗教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土族生活的土壤之中。 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多教融合 我们知道,任何民族的历史都伴随着宗教活动,土族也不例外。土族的先民们先前信仰的是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萨满教,后来还接受过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影响。他们在“灵”“魂”观念的主宰下,既在庙宇里也在心灵上树立了无数个神的偶象:管晴雨兼治百病的山神,管耕种保丰收的神农、护佑家宅保平安的家神以及神道广大的二郎神等等。而作为神的代言人、处于神和普通人之间的媒介人物“法拉”(土语  相似文献   
8.
我国明代著名回族思想家、评论家李贽(1527-1602)出身于福建泉州晋江的一个平民家庭。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前半生过的是读书、应举和宦游的生活。时值明代中叶,社会正酝酿着重大变化。他不满于做“矮子现场,随人说妍”、“前犬吠形,亦随之而吠”的道学奴隶,55岁之后,毅然弃官隐居,潜心研究历史、社会和人生,走上了与传统孔孟之道完全相悻逆的人生道路,成为明中叶文学解放思潮和启蒙美学的中心人物。作为杰出的思想家,他向封建传统礼教和宋明理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孔孟等儒家经典“非万世之至论”,因而他反对“威以孔子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