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彭利芝 《学术交流》2007,(11):146-150
从题材与主题考察,我国古代长篇章回历史小说最初最根本的类别是易代小说。易代小说就是以易代之际为主要叙事时间,以主宰王朝兴亡的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以易代"兴废争战之事"为主要内容,以兴衰为叙事线索与情节模式,有着强烈兴亡之感、易代之思的历史小说。易代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学渊源,明清两朝现存的易代小说共33部。易代小说蕴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国人影响极其深远。对易代小说这一类型进行专门研究能揭示我国历史小说的本质问题,将历史小说的研究引向深入,为历史小说和易代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说唐小说中的"玄武门之变"虽然在细微处有区别,但其倾向性非常鲜明,即肯定李世民,贬斥李建成、元吉,认为此事件是正义之举.此种倾向性与宋以来的史家之观点以及敦煌话本<唐太宗入冥记>的倾向性迥然不同,体现了明清说唐小说家对"玄武门之变"的诠释与接受.  相似文献   
3.
史学上之正统论对明清历史小说的创作影响深远。正统论既影响了明清历史小说的整体架构,也影响了具体作品的思想倾向。具体而言,史家所推崇的汉族正统王朝——汉唐宋明成为历史小说创作的重点,"严华夷之分"观念导致了清中叶以前少数民族王朝史小说的缺失。当然,明清历史小说中的正统论也具有其独特性,它较之史学观念更具有天命与道德色彩。  相似文献   
4.
彭利芝 《船山学刊》2008,(1):133-136
易代小说大体上经历了“废”——“兴”——“废”——“兴”的主题演变过程。元末明初产生的易代小说,突出大一统王朝的覆亡,体现了一种浓重的历史兴亡感。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易代小说总体上突出新兴王朝之开国,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明清鼎革之际,不论是“历史”小说还是时事小说,都有着浓烈的亡国之音。“康乾盛世”后,仅有的易代小说重新敷演鼎旧革新的开国故事,歌颂新兴王朝的定鼎,易代小说逐渐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家分合,王朝兴衰,社会治乱,交替相循.易代小说描述了历史上一次次的分分合合,进而将历史的发展进程直接概括为分合论,并且认为分合的根源在于天道循环.这种分合、治乱的循环思想体现了小说家对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总体概括与总结,与史学上之历史循环论息息相关.虽然小说家无不以分合大势来观照易代史,但分合大势的背后凸现的却是小说家对"分"的厌倦对"合"的思幕,体现了小说家对和平统一的衷心向往.  相似文献   
6.
易代小说体现着更为浓厚的"英雄史观".在小说家笔下,"英雄"就是历史的拨乱反正者,是创业定鼎的帝王将相,他们决定了王朝的覆亡与定鼎,决定了易代史,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易代小说虽然宣扬了英雄史观,但英雄也是凡人,是德与才结合的英雄,是为民谋福祉、得民心的英雄.因此,不能简单斥为唯心史观,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进步性.  相似文献   
7.
明清历史小说中出现了多个模仿"三顾茅庐"的求贤故事,遂形成一种写作模式。在此模式中,除"三顾茅庐"艺术上堪为经典外,其他的故事几乎都因模仿而流于平庸,艺术性普遍较差。但此模式描述了易代之际的一种最理想的君臣遇合方式,集中体现了"得人才者得天下"之兴废观。  相似文献   
8.
彭利芝 《船山学刊》2004,(4):151-154
蒲松龄一生交友甚广,其诗文以及《聊斋志异》有多篇涉及交友。他将“友”这一人伦推崇备至,认为人应择人而友,为友须讲究信用、笃于友情、急友所难、敢于诤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