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4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绿色化”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以及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服务化在我国GDP产值中所占比值越来越大,把“四化同步”适时调整为“六化协调”已是大势所趋。“六化协调”发展与县域产业升级的密切关系为河北省县域产业升级振兴带来新思路,如何做?首先要找差距,抓重点,提升县域“六化协调”整体发展水平;其次要加强“六化”各系统之间互动,提升县域“六化”各系统发展水平;最后要制定区域化的“六化”发展战略,优化河北省“六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文章分析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提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前期准备阶段、论文写作阶段、成绩评定和总结阶段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评价一个煤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好坏,需要有一套相对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发布的G3指南为建立煤矿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提供了方向.本文对河北省煤矿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基于G3指南的煤矿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还应考虑河北煤矿行业的特殊性,应建立员工、安全、经济、环境、社会五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河北省旅游产业安全这一角度,通过对制约旅游产业安全的因素的数据分析,得出河北省旅游产业安全现状,并对河北省旅游产业安全提出建议,以促进河北省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河北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必然性进行分析,指出实现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要以沿海经济隆起带为龙头,强化11个市的通力合作,促进相关地市的"一体化",使生产要素突破行政区划的各种壁垒约束而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更大的区域内共享并优化配置,从而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协调发展中建立互促互动和促进新型区域沿海经济发展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两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导致城市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城市化的动因;城市化的实质是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城市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标志。文章从二者互动关系入手,分析了全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在现阶段,要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双管齐下,实行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和城市化策略,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必然性进行分析,指出实现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要以沿海经济隆起带为龙头,强化11个市的通力合作,促进相关地市的“一体化”,使生产要素突破行政区划的各种壁垒约束而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更大的区域内共享并优化配置,从而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协调发展中建立互促互动和促进新型区域沿海经济发展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8.
评价一个煤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好坏,需要有一套相对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发布的G3指南为建立煤矿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提供了方向。本文对河北省煤矿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基于G3指南的煤矿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还应考虑河北煤矿行业的特殊性,应建立员工、安全、经济、环境、社会五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前河北县域工业化的发展对资源依赖性强、产品附加值低、发展空间限制、环境压力大,以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河北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是河北县域工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已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本文对河北省县域新兴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搭建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平台不失为当前最好的模式选择,并提出了基于新兴产业集聚的河北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徐运红 《社会学》2010,(2):53-62
住房是中国家庭最为重要的财产,以住房为基准进行社会阶层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抓住一个家庭的阶层特征,这个分析过程比较清晰地证明了房产泡沫和贫富悬殊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同时也证明了流动性是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房价高涨和贫富悬殊问题,国家应当在供应住房产品、实施差别化的个人按揭贷款政策、推动住房治理法治化进程、实施差别化的住房交易税收政策、实施福利性的住房补贴政策、促进金融资源分配均等化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