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新历史主义"文本是话语竞争、角力场所"理念入手,分析小说《嘉莉妹妹》文本内外话语博弈生态,即参与博弈的主要话语的内涵及其蕴含的等级关系;认为德莱塞在话语博弈过程中,出于维护自身身份利益的需要,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了重构,并采用暧昧的手法颠覆传统道德观,借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暴力。  相似文献   
2.
3.
戚涛 《江淮论坛》2013,(1):170-178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海明威冰山风格下的语言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主张其风格是一个以转喻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在泛转喻一含义化的基础上,海明威发展出一系列符号陌生化、语境控制的技巧,在实现含义最大化的同时,又不流于荒诞,确保了文本的可读性。本研究为解析文学含蓄现象提供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科学视角,为读者阅读海明威作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阅读策略,同时,为研究海明威文体的系谱学提供一个有力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5.
戚涛  刘兰兰 《学术界》2012,(5):181-190,289
惠特曼笔下的美国与现实中的美国之间存在不小的背离,学界多以他的理想主义作为解释,而背后的动因是什么,鲜有研究。本文以意识形态的功利性为切入点,借助精神分析的内投射理论,力图揭示这种背离背后复杂的建构机制。主张其建构一个美好民族身份的真正动机在于通过内投射的机制,实现自我建构:通过将美国渲染成为一个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国度,将自己定义为美国的典型一份子,惠特曼完成了对自我的塑造——一个伟大的、建构中的、实践着维系着国家未来的兄弟之爱的民主个体。  相似文献   
6.
时下,学界对福柯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他的一些颠覆性话语上面,却较少关注作为他思想精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本文以英国作家R·杰弗里斯的短篇小说<拾橡子的男孩>为例,尝试运用福柯的话语分析方法解读文学作品,力图建立一种新的阅读模式,以期克服文学批评中形而上学的泛滥.  相似文献   
7.
简·里斯在《藻海无边》中对帝国主义殖民话语进行了系统的颠覆,并采取多种文本策略试图重塑边缘人物"主体"身份。以后殖民身份建构为视角,探索作家超越边缘人物的"他者"身份对自我"主体"身份的正面建构和对帝国殖民主义的解构。虽然小说从叙事策略、人物形象及话语策略入手,严重挑战了帝国主义殖民话语并对传统欧洲主、奴二元对立模式形成了巨大冲击,但由于作者本人身份困境及帝国主义框架的共同制约,后殖民地"主体"身份建构难以取得最终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教育公平缺失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和谐社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教育公平作为铸造社会和谐的砝码,无疑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文章试从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对淡化、阻碍社会流动、衍生权力腐败、加剧“马太效应”、制约经济发展五个方面论述教育公平缺失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以明确实现教育公平的紧迫性,并希望对改善我国的教育不公平现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福柯和新历史主义批评唤起了人们对权力话语的觉醒。事实上,在文学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类似的话语结构与话语流通。文章用系统、动态的方法从理论上探讨了消费话语的形态及其影响文学作品的方式,并通过两个形态迥异的个案加以解析验证。  相似文献   
10.
由于怀旧现象复杂、含混的特性,虽然当代理解已远远超越"对过去的思念"这一狭隘范围,但仍存在系统性、深度不足的问题。借助认知图式理论和系统论构建一个怀旧图式系统模型,有助于整合、深化现有认知。在认知系统视角下,怀旧可被理解为由个体依恋倾向和归属感缺失触发的自适应系统。它能帮助个体借助疏离、理想化、认同等策略,在远离现实的时空,想象性建构出与一个理想化客体以及与这个客体之间和谐、包容的纽带关系,来间接满足个体对归属感和另类意义的需求,达到调节情绪、增进自我认同和幸福感的功效。这些发现揭示了怀旧现象的图式性、系统性,为深入研究怀旧的认知心理过程,怀旧性话语、身份、象征,及怀旧的功能等,提供了一个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