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
侯方域作为“复社四公子”之一,在明末清初的士林中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但因参加顺治八年(1651)乡试一事,侯方域在人格与道德上遭到世人质疑和批判。另外,又因为《桃花扇》中的戏剧形象深入人心,后人对他的认识亦多有争议,而这种对其为人的偏见甚至还延及了对其诗文的客观评价。本文本着“了解之同情”的学术态度,通过解析侯方域的诗文作品,对其从归隐到应试的心路历程进行全面观照,从而尽可能地还原易代士人的生存状况与心灵困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人诗大多注重隶事用典,展现了极高的才气与学识,因此才与学成为古典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而这种特点在宋代诗歌中更为明显,故有"以才学为诗"之论。古人庞杂渊深的知识结构投射到诗歌作品中,给后人的解读与阐释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产生了相应的诗歌阐释模式:以才学为注。而阐释的侧重也相应地从简略的章句、训诂转为对诗歌典故、创作意图的抉隐发藏,溯本究源。  相似文献   
3.
萧绎所著《金楼子》一书,在近二十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比之过去的寥落,有了较大的进展。主要集中于《金楼子》的成书时间;《金楼子》的价值;以及该书中传达的萧绎的文学观和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4.
侯方域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的领袖人物,誉满当时文坛,但因其参加清廷乡试、献计剿灭榆园军,此类"变节"行为遭致后人颇多诟病。随着上世纪60年代《桃花扇》的改编和演出,更是引起了人们对侯方域严厉的道德批判。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学界普遍关注侯方域的生平考辨与作品整理、入清前后的人格心态变化以及诗文研究等三个方面,而对于侯方域在晚明政治中的处境、其爱情与婚姻生活、侯氏家族与晚明战争的关系以及侯方域在南明政权下的游幕生涯等内容却关注不够,无论是研究角度、研究内容抑或是研究思路与方法,都值得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开放式课堂是目前《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尝试,它的创建促进了师生平等民主关系的实现,本着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为主的教育理念,允许学生在犯错中成长,在探索中成才。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独立的思索和发现提供了尽可能大的空间,有利于培养文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明月熙 《学术论坛》2012,35(4):103-106
由于孔尚任的《桃花扇》太过于脍炙人口,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亦因此剧而成为传诵千古的爱情佳话,对于侯、李一见钟情之后便坚贞不移、矢志不渝,已成为读者的共识。然而事实上,侯方域在诗文中关于与李香君情事的记述很少,也并不悱恻动人。《桃花扇》戏剧角色的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于侯方域、李香君情事的正确认知,人们往往将戏剧人物与历史人物混为一体,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判侯方域的道德品质,造成对其本人的先入为主的曲解。而侯、李情事的真相如何,后续又有怎样发展,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结识究竟是惺惺相惜的性情相投,还是因年少风流,在金陵的一段秦淮故梦罢了,这是辨析历史真实和戏剧情节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侯方域作为“复社四公子”之一,在明末清初的士林中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但因参加顺治八年(1651年)乡试一事,侯方域在人格与道德上遭到世人质疑和批判.另外,又因为《桃花扇》中的戏剧形象深入人心,后人对他的认识亦多有争议,而这种对其为人的偏见甚至还延及了对其诗文的客观评价.通过解析侯方域的诗文作品,对其从归隐到应试的心路历程进行全面观照,从而尽可能地还原易代士人的生存状况与心灵困境.  相似文献   
8.
明末党争激烈,东林、复社深陷其中,时人目之以朋党.东林党人在欧阳修等前人朋党论的基础上展开议论,阐述了朋党存在的合理性,并从道德层面辨析了君子、小人结党的不同基础与本质差异.而“小东林”复社诸生则在较前辈东林党人更深刻和细致地探讨了朋党问题,并对明亡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其中侯方域将造成党争的原因归结为君主政治,并将兴国的希望寄托在在野生员身上;夏允彝则对东林、复社的党派之争和门户意识提出批评,认为东林、复社与阉党一样都该对明王朝的灭亡承担责任,并提出调停之议;黄宗羲则坚持君子、小人泾渭分明,不具备调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