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时间副词“曾经”、“已经”都表已然态。“曾经”只表过去的已然 ,时间一般不在最近 ;当与时间词语或指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 ,可表最近或很久以前的特定已然。“已经”既表过去的已然 ,也表现在的已然 ,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或现在 ;并能与表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短语或指示性时间短语共现 ,与特殊将来时间副词共现时也能表特殊已然———说话时实际上的未然态  相似文献   
2.
曹凤霞 《学术交流》2003,(11):140-143
“曾经”、“已经”的语法意义:可以表示时间,但它们更主要的语法意义是表示时态(体貌),而且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一点是,当它们不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既表示时间又表示时态;当它们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只表示时态。“曾经”表示曾然态,“已经”表示已然态。  相似文献   
3.
手机短信中的语言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短信由于受字数限制,内容要短小精悍,故往往依托于诗、词、曲艺、歌谣等文学形式来完成创作,这为短信开辟了一条提炼语言、推敲词语、确保语言精炼之道,显示出短信所具有的文学魅力。文章主要从短信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锤炼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偏正式“名·动”复合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偏正式名.动(NV)复合词中的名可以表比喻、处所、时间、工具方式、原因、结果,据此可将偏正式名.动复合词分为不同的类型。对《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现代汉语双序词语汇编》等3部辞书的穷尽统计表明,各类偏正式名.动复合词的数量多寡不一。要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必须从共时与历时两个角度入手:历时上的原因主要是句式的分化作用,而共时上的原因则表现在音节限制和N的选择以及同构歧义上。历代偏正式名.动复合词之所以有不少传承至现代汉语,原因在于它们被高频使用着。动词性偏正式名.动复合词数量多于名词性主要源于动词的指称化。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汉语新词新语的爆发式产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使汉语充满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汉语词汇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文章探讨了新时期汉语“X”族词语的界定问题、新时期汉语“X”族词语中“X”的语义与功能特点以及新时期汉语“X”族词语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汉语的被动标记由于历时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态貌,而且,来源不同,语法化机制等也就不同。历时上,被动标记消长更迭,经历了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发展演变规律。"于""为"由于使用频率高而成为被动标记;"见""被""吃(喫)""蒙"源于"遭受""蒙受"义而虚化为被动标记;"使役"义动词"叫(教)""让",在适宜的句法环境中,可虚化为被动标记;而"给予"义动词"给"经"容任""容让"义发展为使役句式并在此基础上转表被动。  相似文献   
7.
建国后国内汉语方言代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占有主要刊物发表的关于方言代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阅国内一些有较大影响的现代汉语语法著作中的代词研究部分,并通过对它们的定量、定性分析和共时、历时比较、及归纳,试图对建国后汉语方言代词研究作一些简单的回顾与展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方言代词单、复数及其形式关系的探讨;二、方言代词语源研究上的考证;三、指代词的几分说略;四、方言代词的比较研究;五、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建国后五十多年来东北方言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系统地评述了五十多年来东北方言研究的进展情况。认为五十年来东北方言研究经历了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期的起步阶段、八十年代的初级阶段、九十年代至今的提升阶段,体现出研究范围较广、研究内容较全面、研究方法不断提升、研究角度多样化、研究成果颇多等特点,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佐证。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如何将研究内容引向纵深的问题,如何将语言研究的理论贯穿于东北方言研究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审美化意向渗透在教学中是新时代对人才规格的特殊需要所决定的,本文着力论述了演讲教学中审美化意向的主体施控、美及施控、反馈施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