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1.
自由是中西思想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坛经》认为,人的本心、本性原本自由,因为他秉承了自由的佛心、佛性。但在现实世界中,人的本心、本性却容易遭到污染和遮蔽,从而产生了不自由,所以我们要重获自由就需要通过否定去除遮蔽,让本心、本性显现,即得自由。对《坛经》而言,这种自由是一种敞开的自由、现实的自由、全面的自由,它让人成为了人,让物成为了物,也让禅宗从宗教走向审美。所以,禅宗所揭示的是自由的本性。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提出了"至情"("情至")理论。他论述"至情"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是去蔽,即强调"至情"不是什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理",即压抑"情"的宋明理学之理、世俗常理和达观之理,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个体私情、偏情和虚情;其次,通过去蔽,汤显祖所谓的"至情"的含义便得以显现,即"至情"是什么——它是理、欲、情的游戏,其核心是作为给予的爱,以及由爱而生成的真正的生命的出场和亮相。正是由于真正生命的出场,所以"死者可以生",反之,正是由于真正生命的被扼杀,所以"生者可以死"。  相似文献   
3.
人居于环境之中,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生的幸福与否,在《论语》中孔子对环境是非常重视的,包括人物成长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艺术环境等,尤其是其中的社会环境,是孔子环境思想的核心。其中的朋友关系、邻里关系、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因为在情感上的敬畏与爱、理性的中庸和对情理冲突的审美超越,共同铸成了孔子的乐生思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